在一次心理学讲座上,主讲的心理学家为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小鱼,它每天都对着天空发呆,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像鸟儿那样飞到天空去,在白云和蓝天之间翱翔。同伴们对它的愿望都觉得不可理喻,认为鱼儿本应该生活在水里,在山涧和水草间嬉戏,在清澈的河水里,有吃不完的食物和吸不尽的氧气。
你有没有好奇过,大海里面的鱼群,为什么能那么整齐地游来游去,却从来不“撞车”?鱼儿是不是像我们开会一样,每个人都得盯着全场的人呢?于是科学家们就做了很多研究,他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鱼儿其实没那么“多管闲事”。它们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盯着周围所有的鱼。
裂唇鱼。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段对话其实并不算诡辩,而是中国古人对大脑功能的初步认知,也就是确认人和动物的情绪和认知是如何产生和表现的,人依靠什么来识别他人和物体,以及判断动物和他人是愉快、痛苦还是恐惧。识别这些,是大脑的功能。
导语:一项新研究发现,一种珊瑚鱼能像人类一样通过面部形态区分同类。安邦雀鲷(产于印度尼西亚)非常擅长区别其它鱼的面孔。摄影:IMAGEBROKER,ALAMY撰文:Mary Bates对于人类来说,一群鱼似乎都长着相同的面孔。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23日发表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就像人类一样,在催产素的作用下,鱼类也能够感知同类的恐惧情绪。有学者认为,鉴于人类的“鱼祖先”理论,这项研究可能表明,我们的感知能力有着古老的起源。感知同类生活在湖泊和海洋中的鱼竟然也有感知能力?这看似荒谬,却有着科学理论的支撑。
据美国《科学日报》网站2月10日报道,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幸田正典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已经证明,鱼在照片中看到自己时会想:“这是我。”而且研究人员发现,决定因素不是看到自己的身体,而是看到自己的脸。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家科学院学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