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学人小传古直(1885—1959),字公愚,号层冰。广东梅县人。1907年进入松口体育会学习,后任松口公学国文教员。1908年与友人创办梅州学校,1914年创办龙文公学。
赵园(章静 绘)从中国现当代文学,到明清之际,再折回当代史,赵园回顾自己的学术历程,可以说在每个方向上无不全力以赴。虽成绩不同,评价有别,每当投入一个陌生的领域,都有动机、动力,研究过程中有热情与兴奋,每次选择都不曾违拗个人意愿,有非如此选择不可的理由。
【读书者说】“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写在冯天瑜《周制与秦制》出版之际作者:傅才武(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23年7月4日,接到商务印书馆责编鲍海燕老师的电话,言及先师冯天瑜先生的遗著《周制与秦制》(以下简称《周制》)清样稿不日可寄到武汉大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我们在读陶渊明诗文集的时候,一个突出感受就是他的作品有很多异文。如存世最早的陶渊明集版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所记载的异文就有700多处。诗文集中的众多异文现象,侧面说明在刻本出现之前的抄本时代,陶渊明的诗文就已广受欢迎。
中国古代的训诂之学,是以阐明字义为手段,以读懂古书为目的的学问。它从一开始就不关心,或者说不甚关心字词的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或许在训诂之时,涉及了字词的历史演进,但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很多都由于没有历史的眼光,而往往以“今”律“古”,错误丛出。
你能想象,民国大师上课的“开场白”会是怎样的吗?穿越回民国上课,老师的开场白,各有千秋,既见秉性,又现风格。有的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搞活跃了,有的幽默地介绍自己,有的精心设计,一张口就不同凡响,好似信口开河,其实意蕴深远,有心者才能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