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江阳沽酒客已经好多年没有再翻阅金庸的武侠小说了,但是对“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不知不觉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也从弱冠到不惑,金庸先生也离开人世四年了,而王朔处于半退休状态,这个散仙顽主,依然保持他的秉性,偶尔还能出来出书,还能在自媒体时代,把书籍卖成爆款,这两个人,当年的一老一少,其实都是各种俗文学领域里面的佼佼者。
1968年,北京街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叫周长利,面对上百人的围攻面无惧色。这个“小混蛋”的形象,深深印在了两个十来岁少年的心中,后来少年长大,一个把他写进了小说《动物凶猛》,一个则把他拍进了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有这样一些文学作品,它们一度被国民广泛传阅,甚至成为了公共事件。然而在时间的长河中,有的渐渐被淹没和遗忘,有的却持续不断地显现。自2022年第一期开始,文学刊物《小说评论》开设了“重勘现象级文本”栏目,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曾经产生很大反响的文本。
在讲授1980年代电影史的时候,我常提到王朔小说《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几次改编。还有一次是德国导演彼得·泽尔的改编,男主角由《钢琴师》的主演阿德里安·布罗迪所扮演,这部作品知道的人不多,据说导演在1999年读了原著的法文版,迷上了这部小说,他找到王朔购得小说版权,并在2001年拍摄成片,不过故事发生地从北京挪到了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