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机型中,从来没有哪款战机像轰-20这么神秘,时隔8年两次得到军方确认,到目前为止依然神龙见首不见尾。宣传片永远模棱两可,从最初盖头机、头盔中的倒影,到最新国庆期间央视公开一款飞翼造型,感觉轰-20确实快要现身了。
在中国“20家族”中,目前只有轰-20没有出场了。不过早在2024年3月的两会期间,我国空军副司令就曾亲口承认轰-20的亮相“快了”,这说明短则几个月,长则一两年我们就可能会看到这款大家心心念念的轰炸机。
不过,现代化的防空体系可不是摆设,如今的远程预警雷达最大探测距离可达几千公里,防空导弹的射程也能达到数百公里,大型预警机的出现也让对空预警可以延伸到数千公里以外,因此即便是超音速战略轰炸机在如今的防空体系面前也难以实现高效突防,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为战略轰炸机加上一个隐身性能。
轰20为何迟迟不露面,很多人觉得是发动机问题,轰20没有一款合适的发动机。毕竟心脏病曾经一直困扰着我们各种武器的发展。歼20、歼10、运20等都遇到发动机问题,等适配发动机等了很多年。笔者在此给出个人观点:轰20迟迟不露面和发动机真没一点关系,轰20一开始就没发动机的问题。
“战略轰炸机”通常是指航程在8000公里以上,具备洲际轰炸能力,且载弹量超过10吨的大型轰炸机。在冷战时期,战略轰炸机主要携带大量核弹执行战略值班任务,一旦接到命令,就可以立即飞往敌对国家,然后把核弹扔下去直接“灭国”。
近日,美国军事网站《1945》发文分析解放军的轰-6K系列轰炸机,称尽管轰-6K的原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首飞的苏联图-16轰炸机,但在经过几十年的改进后,这种原型平台性能有限的中型轰炸机,如今已经成为西太美军在第二岛链内要面对的最大威胁之一。
自1969年首架国产轰6下线至今,这个空中平台已衍生出13个改进型号,最新生产的轰6N型机龄普遍在5年以内,并形成了一支平均年龄仅15岁的现代化轰炸机群,与美军B52H平均机龄60岁俄军图95MS平均机龄35岁的窘境形成鲜明对比,中国轰6系列始终保持每年8到12架的生产节奏,而这种持续造血能力带来了三大战略优势,首先就是航电系统的代际跨越,最新批次的轰6N已配备全玻璃化座舱、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卫星数据链系统,其航电架构与歼16同属三代半标准,其次就是结构寿命优势,采用新型复合材料的主翼结构,使机体寿命突破15000小时,远超B52的8000小时设计寿命,最后就是快速迭代能力,从轰6K到轰6N,短短五年载弹量就从9吨提升至12吨,航程也从3500公里延伸至60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