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年左右,我刚学摄影的时候,影楼称为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之一,这种从台湾传来的新鲜事物,也在全国铺天盖地的开了起来,因为结婚照,要放大到70英寸,60英寸,一般的135底片无法满足放大清晰度的要求,这时候中画幅底片就是最佳的选择,而当时哈苏,禄来对于影楼而言,成本较高,这时候价格相对低廉,性能优良的玛米亚RB67相机,几乎成了内地影楼的标配,不管是可旋转的6X7后背,还是近摄无敌的皮腔系统,结实耐用维修方便,模块化设计,直到今天依然是一部可靠的胶片相机。
相机的外观一直在变化,但多少都反映出当时那个年代的审美。eBay Deals团队早前制作了一系列有趣的演变动图,展示了多个品牌相机的外观变化。而从这些有趣的动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便是同一品牌在历史不同时期也有着迥异的设计语言,但风格这一项是保留下来最多的。
看到本文题目的时候,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想“什么叫深藏不露?为什么还外形离谱呢?相机不就是方盒子上多了个圆柱形的镜头么?能有什么不同?”如果你真的认为相机如此简单,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就拿现在的新品来说,运动相机、航拍器或者镜头相机都越来越个性,特定性越来越强。
著名战地摄影师卡帕曾说过:“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大师的话总是如此直戳人心,但做起来真是太难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就会碰到所谓摄影审美、创意瓶颈,而且更可恶的是这些技能是居然是天生的。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
作者:dawei123 喜欢玩胶片的都绕不过去的槛就是德国的机器和镜头,有时候到手的机器有点小问题交给别人处理要不不放心要不就是收费贵。所以自己也学着处理一下灰尘,知道smzdm隐藏的大神较多,勿喷,我也是小白,逛论坛看经验,知道点皮毛,分享出来希望能给各位有需要的网友提供帮助。
漫漫器材发烧路 篇二:胶片相机篇忙了大半年,终于有点时间了。很早前写了漫漫器材发烧路的第一篇,有骂的有赞的。骂的观点主要有:你拍的太差,对不起你的器材;你这根本不是摄影……话说,貌似我还真没有说我是玩摄影的,顶多算喜欢拍照,对这方面有点兴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