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郑维山,是红四方面军出身的一员虎将,建国后担任过北京军区司令员,负责拱卫京畿重地。对于他的能力和忠诚,组织是极为信任的。但人的一生很长,运势难免也有起伏,受到一些客观因素影响,七十年代郑维山将军处境很差。
70年代下乡知青农场再相聚许昌桂县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曾动员并号召广大城市青年到农村支持地方建设又叫上山下乡,他们被称为下放知青,昔日下乡的知识青年,时隔45年,虽然双鬓斑白,仍然活力无限,摘桑葚、挖野菜同吃“大锅饭”再唱当年的歌~一大早,大家先来到许昌桂县“杨水才纪念馆”
1976年法国导演伊文思来到中国,拍摄下了一系列的中国纪录片,记录下了那些年的中国和那些年的中国人,虽然彼时中国正值文化大革命,国内群众的思想比较偏颇,但是相对来说,这也是那个年代的特点,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声音。
1977年,一个特殊的年份,邓华历经风雨后,终于重新回军队,但是当他与子女围坐,回首那些艰难岁月,他却缓缓说出:“我被下放时,他们伸过援手,你们都要清楚的记住。”这不禁让人们感到好奇,那三位在困境中向邓华伸出援手的人是谁?
1970年,南京城内有13万多人口下放在苏北淮阴县、淮安县、泗阳县、金湖县、宿迁县、洪泽县、盱眙县、泗洪县、沭阳县等地,成为“南京下放户”。后来对于在下放前正在念中学的学生,被途中断学而随家下放人员,可以转为“随家下放知青”。
1973年2月11日,农历大年初九,一辆苏制伏尔加轿车在一辆吉普的引领下,正在江西的土上疾驰。在《珠海特区报》报道小平讲话之后,《深圳特区报》于3 月 26 日在头版刊出了一万多字的《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1970年1月16日,我们家下放了,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喧嚣声中下放了,和南京市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城镇居民家庭一起下放了,从南京东北郊的老栖霞街上下放了,下放到原淮阴县武墩公社三闸大队第九生产队,开始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生活。
要知道,小编所在村是一个大村,当时就有三千多人,小学编有十来个班,而且离县城很近,比起那些偏远山区的农村小学来说,教育规模和基础都算比较优越了,尽管如此,小编74年入学,小学五年,任课教书的都是民办教师,而且整个小学的老师,没有一个是吃国家粮的公办老师,清一色的全是民办老师。
那个年代学校不上课,工厂不招工,青年无所事事,在城里打架斗殴,一句“知识青年应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都到乡下去。是那个年代的农村收留了他们,给了他们一碗饭吃,当然这碗饭也不是白吃的,他们也需要跟当地农民一起劳动。应该说是农村给了知青工作的机会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