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从中央党校毕业的博士卢震,其撰写的毕业论文《天津城市水荒与引滦入津工程研究》,共计30万字,其中四分之一篇幅论述铁道兵在这项水利工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展示了人民军队无私无畏、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
不久前,天津举办的一场纪念引滦入津通水40周年展览上,一张红色卡片将不少人的思绪拉回到了40年前。这就是茶票!1983年9月,当清澈的滦河水从河北流入天津的千家万户,天津市委市政府发放“茶票”,让市民兑换茶叶,请大家喝茶。
由中铁十八局集团、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共同策划制作的纪念引滦入津工程通水40周年纪录片《思源》,将于9月11日在天津卫视播出。 2023年9月11日,是新中国第一次跨流域、跨省市的大型引水工程——引滦入津工程建成通水40周年。
主持人:引滦入津工程是跨流域的调水工程,水源地与本市的调蓄水库于桥水库之间,有多段紧邻村镇和企业的明渠输水河道。近年来,依托河长制,津冀两地水务部门持续开展生态环境治理,使于桥水库上游地区的水质稳步提升。
1983年9月11日,引滦入津工程建成通水。上世纪80年代初,缺水严重极大地影响了天津的工业生产,许多用水量大的行业被迫停产。1982年5月,引滦入津工程动工,线路全长234公里,将河北省境内的滦河水跨流域引入天津的城市供水系统。
(配总社同题文字稿)1982年,铁道兵第八师指战员在引滦入津工程隧道施工中人工装运石渣。 新华社发河北省迁安市滦河沿岸风光(2023年7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在河北迁西拍摄的潘家口水库(2023年9月10日摄)。
(配总社同题文字稿)在天津市蓟州区拍摄的“引滦入津”工程重要调蓄水库于桥水库一景(2019年4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工作人员在引滦入津工程重要输水河道河北省遵化市黎河打捞漂浮物(2023年9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
9月11日,在河北省遵化市拍摄的“引滦入津”工程重要输水河道——黎河。9月11日是引滦入津工程通水40周年。据有关部门介绍,引滦入津工程自1983年9月正式通水以来,已累计向天津安全供水约332.8亿立方米,有力支撑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上下游协同共治,一泓碧水润津门跨境生态补偿,引滦入津率先试点整理/河北日报记者马朝丽跨区域的流域综合治理,难在“协同”二字。2016年,引滦入津流域率先在京津冀区域开展横向生态补偿试点。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冀津协同共治,河库水质稳步提升。
中共天津市委、天津市人民政府颁引滦入津纪念章1980年代前,天津一直是个缺水的城市,这里曾有“顺口溜”,叫做“天津市一大怪,自来水腌咸菜”。造成天津缺水有多方面的原因。从气候上说,天津所处的华北是全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建国后海河上游广建水库,水源被截断。
根据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铁道兵》卷”记载,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第一代、第二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为铁道兵题词,接见铁道兵的领导、英模及指战员,视察铁道兵承建的工程,累计多达百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