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迅猛发展,黑客攻击破坏、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类案件发案更为频繁。近日,杭州公安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多起案件破获情况。其中一起“倒卖明星网红身份信息”的案件,引发关注。令人没想到的是,幕后黑客,年仅19岁。
《个人信息保护法》在202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规范和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性法律。2022年最高法工作报告中提到,2021年全国严惩窃取倒卖身份证、通讯录、快递单、微信账号、患者信息等各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审结相关案件4098件,同比上升60.2%。
今年315晚会揭秘了一条出售网民个人信息的非法产业链,一些企业打着科技公司的幌子,披着“大数据精准营销”的外衣,实则通过爬虫技术非法侵入短视频平台、电商网站、社交媒体的后台,在用户毫无察觉时窃取手机号、微信号、消费习惯等隐私信息,甚至能监控同行直播间、抓取微信公众号粉丝数据。
封面新闻记者 刘秋凤“我买机票才花570元,更新护照号被要求缴纳300元手续费。”最近,成都旅客刘先生遇到了烦心事。实际上,“马大哈”乘机人不少见。名字、证件号、护照号……常有粗心的乘客在购票时写错信息。在社交平台上,不少人吐槽类似情况。
(央视财经《第一时间》)你查过自己的信用报告吗?你知道在你划信用卡购物在你买房旅游时都需要信用吗?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国家层面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并将于近期发布。以上海为例,水电煤缴纳记录、行车违章记录甚至是图书归还记录等,都将“储存”在每个人专属的信用账号中。
近日,一个令人震惊的话题#50元可查任意一人隐私#在微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只需提交他人的真实姓名与身份证号码,并支付少许费用,就能获取对方的户籍所在地、年龄、婚姻状况,甚至包括多头借贷申请数据等敏感信息,而这一切都不需要被查询者的同意。
数据显示,我国连续三年新增超11万家闲置相关企业,今年同比增长52%。尽管平台大多对商品发布禁区有所规定,但“擦边球”交易仍然屡禁不止。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闲鱼上有用户6毛一条出售个人信息,有用户声称可代查开房记录,“呼死你”等非法催收与防催收服务发布共存,甚至有涉黄内容从线上资源交易延伸到线下服务。
极目新闻记者 张扬视频剪辑 张扬买来住了快两年的房子,却发现房管系统里的房主人不是自己,而要更正信息还需花费十一万,小李(化名)一下子懵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更正输错的身份号码竟要十一万?9月1日,如今家住武汉市硚口常码头鑫城汇的小李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困惑。
日前,某明星被人无故预订航班机票,并且围绕该行程被编造各种不实传闻,引发广泛关注。而媒体顺藤摸瓜调查发现,有卖家声称“内娱700多人的身份证信息可以7元出”,信息泄露数量如此之众,售价如此之低,让人大跌眼镜。头顶耀眼光环,明星确实是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的高发群体。
记者 张国桐网络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些信息直接影响着个人生活,甚至是个人财产等。近日,临沂沂水警方成功打掉一个通过境内外通联软件收单,非法查询公民电话、车辆等隐私信息的犯罪团伙,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5名,查明涉案资金3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