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源,1973年生,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先秦史研究室主任。代表著作为《商周祭祖礼研究》《甲骨学殷商史研究》,发表《殷墟甲骨卜辞与〈左传〉中“子某”之对比研究》等学术论文50余篇。
殷墟青铜考古,很多学者已经做了百年的研究,关于青铜分期还是主要分为4期,今天广泛认同的分期为:殷墟一期约盘庚、小辛、小乙、武丁前期;殷墟二期 约武丁后期、祖庚、祖甲;殷墟三期 约廪辛、康丁、武乙、文丁;殷墟四期 约帝乙、帝辛。
04商代的金文 金文,又称铜器铭文,也叫钟鼎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周以前把铜称为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最早的甲骨文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到了周代成为书体的主流,因大量铸刻于钟鼎之上,后世也称其为“钟鼎文”。
青铜文明乃制度与观念的结晶。一方面,西周国家体制一直是传统中国国家治理的“理想国”,为后世所景仰,反复追忆、讨论;另一方面,在战国到秦汉时期,天命观念与青铜器在同一时间退出历史舞台,但青铜器上凝结的天命、德、孝等观念影响深远。
错金银工艺,是我国古代一种应用在金属器皿上的装饰技艺,最早可见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汉代是错金银器物集中出现的时期,恰好汉代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上解释了它的含义:“错,金涂也”,翻译过来就是将金银涂画在青铜器表面上。
如果我们中有一位既喜欢上古史又喜欢逛博物馆的朋友,在看了大量殷周青铜器展之后,一定会有一个大致的感受,那就是商代的青铜器在造型风格上与西周的青铜器完全不同。殷周易代,似乎发生了某种变化。李硕先生的《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一书,就是市面上关于殷周之变的最新作品。
容庚,原名容肇庚,字希白,号颂斋,东莞城区旨亭街人。我国当代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文物鉴藏家,20世纪中国古文字学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大古文字学学科的重要开创者,他曾在此治学授业,与商承祚先生一起开启了中山大学古文字学科的辉煌时代。容庚 编著 张振林、马国权 摹补。容庚 著 夏和顺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