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的意思是这样的:哲学通过消除掉这些迷惑,最后看到我们实际上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2021年4月29日是维特根斯坦逝世70年,我们节选陈嘉映老师在涵芬楼讲述维特根斯坦的部分内容,和大家一起纪念这位伟大的哲学家。
1952年出生的陈嘉映,初中二年级开始失学,随后是八年内蒙古插队生活。其大意是,一方面,这个世界好像是被决定好的,但另一方面人们感到人还是有一定的自由,这两者有冲突,所以在哲学里纠缠了几千年,他这几年集中精力在思考这个问题,将来是不是写本书,还没想好。
中新网北京7月24日电 (记者 应妮)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特聘教授陈嘉映23日做客商务印书馆“涵芬书房”,携《陈嘉映著译作品集》(全18卷)与读者见面,并畅谈作品集背后的哲学求索之路。当代知名哲学学者陈嘉映教授(右)和商务印书馆总编辑陈小文。
今年,惊奇WonderBooks出版了艺术家向京的对谈录《行走在无形无垠的宇宙》,这本书收录了向京与作家林白、哲学家陈嘉映、电影学者戴锦华、诗人朱朱等不同领域的朋友进行的14场对谈,而且特别的是,编辑将这些谈话的时间顺序打乱,以蒙太奇的方式重新剪辑到了一起,形成了一篇长谈。
陈嘉映在上海交大展开主题分享。 本文图片 黄飞我们能知道蝙蝠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吗?生理学-脑科学能否解释全部的意识活动,解释整个“主观世界”?近日,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陈嘉映做客上海交通大学“文治大讲堂”第三讲,以“解释鸿沟”为主题与交大350余名师生畅谈。
2015年,他的探讨伦理学的作品《何为良好生活》出版,全书以简明的说法阐述“我该怎样生活”的话题,虽然是老生常谈,但不少年轻读者表示因此开启了对“为什么理想与现实总有差距?在功绩至上的社会如何求善?在意义感流失的现代社会,如何找到生命的意义?”
陈嘉映北京讲座现场。 作者:陈嘉映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陈嘉映,1952年生于上海,年轻时插队内蒙古。1978年,在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随熊伟先生读海德格尔哲学。1983年11月赴美留学。1993年5月回国,翌年重返北大任教。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孙沁怡在一个比较普遍将视频内容当“电子榨菜”的时代,做一个以哲学思考交流现场为主题的思想性聊天纪录片,会有多少人感兴趣?2021年,做纪录片的朋友跟陈嘉映提议,要跟拍他的日常做一个哲学讨论主题的纪录片,他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的。
撰稿者简介 撰稿者简介 (以姓氏拼音为序) 迈克·比尼(Michael Beaney),现任德国柏林洪堡大学分析哲学史教授和英国伦敦国王学院教授,《英国哲学史》杂志主编,曾在英国多所大学任教,并担任北京大学(2011)和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