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岁的乔阿婆出生在巨鹿路280号—288号,手拎马桶也用了70多年。“一把年纪,每天要爬两层楼,去百米以外的倒粪站倒马桶。马路对面高楼林立,自己拎着马桶都觉得不好意思。”乔阿婆做梦都想有个抽水马桶。
本文作者/韩小妮 姜天涯 李欣欣在上海的弄堂里,有少部分居民依旧过着倒马桶的生活。这是上海人与马桶之间“爱恨情仇”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上海人为了甩掉这只马桶所进行的斗争,可谓是旷日持久。一今天当人们提到“马桶”时,多半说的是抽水马桶。
央视新闻频道和央视新闻新媒体4月3日起陆续推出五集纪录片《这五年》,讲述普通人不平凡的五年故事,真实记录生活。今天(4月11日)播出第五集《春暖花开去见你》。人生路上,谁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突然的天气变化,但只要记得“狂风暴雨会停歇”、“记得春暖艳阳天,你我就相见”!
住房紧张和倒马桶曾是大多数上海人的集体记忆。就像前面所提到的,石库门、广式里弄、简屋等旧里在建造之初就没有给每家每户配备卫生设施和相应的排污管道。而上海的另一些民居建筑,比如新式里弄、花园洋房和西式公寓,它们的设计标准比较高,当初是有抽水马桶甚至高脚浴缸的。
“倒了三十四年痰盂,终于能和这种生活说拜拜了!”用上了抽水马桶的白阿姨兴奋地对邻居张阿姨说。白阿姨居住的北京东路360弄小区是黄浦区外滩街道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小区,属于二级以下旧里,居民每天拎马桶、倒痰盂生活。
“谢谢区人大代表对我们群众呼声的关注,我20多年的‘心病’终于治好了。”家住黄浦区思南路27号、年近70岁的童阿姨一家对近日成功加装马桶一事表示感谢。今年2月,一篇关于开平公司清洁班三代环卫人为童阿姨家志愿服务倒马桶20年的报道,引起了两位原黄浦区人大代表徐文虎、孟国庆的注意。
出生在福建、现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任教的建筑师何志森,也洞悉了上海人的“马桶社交”。刘阿姨手上端着痰盂,一边和我们聊天,一边客气地和另一位来倒马桶的阿姨相互谦让:“阿姨,侬先倒好唻!”还没聊上两句,她又和另一位路过的邻居热情地打招呼:“阿姨,去买菜是伐?”“像这种房子是伐?
“谢谢!谢谢!现在安装马桶后,我们再也不用拎痰盂罐,方便很多。”7月16日下午,思南路27号的老弄堂里,年近70岁的童琴笑意盈盈地竖起了大拇指,为加装马桶这项惠民工程点赞。今年2月,上海黄浦报道了《20年风雨无阻、三代环卫人“接力”:这个马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一文。
“100%!这个项目圆满了!我们成功了!”随着最后一户居民在协议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南京西路愚园路、万航渡路284弄零星旧改项目二轮意愿征询实现100%签约,项目正式生效。视频时长:1分31秒熊阿姨居住的南京西路1955弄2号,就在南京西路愚园路、万航渡路284弄零星旧改项目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