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海军第二营部大楼旧址位于山东省青岛市沂水路9号、建于1899年。建筑面积1515平方米。营部大楼与总督早期私邸同期建造,属青岛年代最久的建筑之一。设计图上将其称为11号官邸,建筑风格为德国文艺复兴式,砖石木结构。
唯一的问题是美国东海岸与法国的潜艇基地相距超过3000海里,只有较大型的Ⅸ型潜艇能够实施跨洋攻击,而这种潜艇数量还比较少,邓尼茨希望首轮攻击能够出动12艘,但最后只有5艘启程,在专门设计的补给潜艇服役后,航程较短的ⅦC型潜艇也能够前往西大西洋巡航。
曾经作为世界第二海军德意志帝国海军,在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后,变成了一支兵员仅有15000人,军舰仅有6艘排水量10,000吨以下的旧式战斗舰、6艘较为老旧的巡洋舰、12艘驱逐舰和12艘鱼雷艇的海军力量。
在《二战德国海军的组织架构之海军集群司令》一文之中,我们了解到二战期间,德国海军是以地理区域为基准,建立了在战术层面的指挥体系“海军集群司令部”,与之相对应的,在这些海军集群司令部架构之中,也同样建立了以地理区域为基准的岸上相关单位的指挥机构“海军军区司令部”。
二战德国国防军海军总司令部第一任指挥官埃里希·约翰·阿尔伯特·雷德尔德国国防军海军总司令部下辖有5个部门海战指挥部)成立于1937年4月1日,在成立之初,该部门的部长由海军总司令兼任,而与德意志帝国海军参谋本部一脉相承的的海军指挥部的负责人,则兼任该部门的总参谋长。
从1899年到1909年,德国相继在青岛建设了三大兵营,分别是伊尔底斯兵营、俾斯麦兵营和毛奇兵营。老照片上是俾斯麦兵营练兵场,位于现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院内。俾斯麦兵营又名万年兵营,建于1903-1905年。风格为欧洲中世纪街市建筑。
2015-5-22 16:55:14赵蓉俱乐部中心为大厅,厅内三面墙设计成回廊式,有宽敞的舞台,二楼三面均设观众席,楼上楼下可容纳观众700人。水兵俱乐部内有餐厅、桥牌室、台球室等设施。既是当时德国海军的俱乐部,也是青岛第一座设有大型礼堂的建筑。
军舰隐身设计不设烟囱,发动机排气经过冷却水降温后,从舰尾水线处排出,可降低舰体上层建筑的热信号,德国自用的布伦瑞克级、出口南非和埃及等国的MEKO A200型、出口马来西亚的MEKO A100型均是如此设计。1台MTU 16 V-396型柴油机,1台西门子的永磁电机。
德国占领青岛后,先后建成了伊尔提斯、毛奇、俾斯麦三座大型兵营。伊尔提斯兵营:建于1899-1901年,是德军在青岛最早开建兵营,位于太平山南麓。耗资95万马克,工期长达3年。1897年11月,德国占领青岛后,为纪念4个月前在黄海因风暴沉没的兵舰,将太平山命名为为伊尔提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