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嫦娥5号带回的月壤,测得最年轻的月球玄武岩样品为20亿年左右,比之前国际研究结果年轻了8亿年。”5月13日是中国科学院第十九届公众科学日,在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专场,副研究员杨晶正在向观众们进行科普讲座,并展示嫦娥5号带回来的月壤样品。
据香港大学网站8月7日消息,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地质学家,近日成功通过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月球样品管理办公室的审核,获得由中国嫦娥五号于2020年采集的月球土壤样本,并于8月1日成功将样本带回港大,成为首支对月壤进行研究的香港团队。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日(3日)举行发布会,宣布通过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月球样品管理办公室的审核,成功获得由中国嫦娥五号采集的月球土壤样品,包括一份400毫克的表面铲取样品及一份42.6毫克的深层钻取样品。理大科研团队将深入月壤结构,探讨在“月壤中找水”。
中国探月工程又取得了重大成果,科学家们从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土壤里发现了,3颗微米级的玻璃珠,而就是这几颗微不足道的玻璃珠,颠覆了科学家们的传统认知,改写了月球数十亿年的历史,这项研究已发表在,9月6日的《科学》杂志上。
据最新一期英国《自然·地球科学》发表的研究论文介绍,中英科研人员从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中发现,撞击玻璃珠是月表水的重要储存库。这些玻璃珠具备维持月表水循环的能力和潜质。过去20年的月球探索已经发现月球表面存在大量水的证据。
第一次用月球土壤做实验,称量0.02克,南京大学教授姚颖方紧张得整个手都在发抖。他所做的研究,是利用月球土壤中的一些成分作为人工光合成催化剂,把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月球表面开采的水等,制造成氧气、氢气、甲烷以及甲醇。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是民间辨别真假的一句谚语,用在国际社会上也不是不行。早在50多年前,美国就率先登上了月球,并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带回来371.7千克的月球土壤,可是至今为止却没有任何成绩,当年的“阿波罗计划”是真的吗?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武彦】月球水资源被认为是大规模开发月球所不可或缺的,以往各国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探寻月球表面,尤其是南北极的冰等自然态水资源的存储情况,而中国科学家的最新方法显示,可以通过加热月壤的方法批量生产水,这一重大突破立即引起了全球媒体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