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客户端】经过整整一季的酝酿,眼下,盐阜平原的万顷稻田丰收忙。这是四季轮转的自然演绎,也是朝耕暮耘的辛勤成果。盐碱地试验田农机作业现场然而,并不是所有土地都适宜农作物生长。在黄海之滨绵延582千米的海岸线上,遍布着白茫茫的盐碱地。
盛夏时节,利津县明集乡东堤二村农田里,嫩绿的玉米苗随风摇曳,田野间升腾起淡淡的泥土芬芳,大地一派生机勃勃。令人意外的是,眼前曾是一片连野草都不长的盐碱地。“明集片区已完成盐碱地改造400多亩,过去这些地块盐碱化程度很高,达到了10‰以上,个别地块甚至达到了17‰。
6月初,对于山阴县薛圐圙乡罗庄村的村民们来说,正是水稻插秧的好时节。昔日白茫茫的百亩盐碱地,如今变成了绿油油的稻田。在盐碱地里种植水稻,薛圐圙乡成功蹚出了一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来源:闽南日报 近日,笔者走进沙西镇高林村耐盐碱水稻示范田,只见连片种植的广袤田野上,稻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成群的白鹭在田间盘桓翩飞、嬉戏觅食,绿白相间中,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这里,曾经是“十年九不收”的贫瘠之地。
中新网鄂尔多斯10月15日电 题:盐碱地变米粮仓 内蒙古西部乡村趟出致富新“稻”路中新网记者 张林虎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金秋十月往往是丰收的季节。走进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镇沙圪堵村,那曾经“白花花”一片令人望而却步的盐碱地,如今已华丽转身,成为稻浪滚滚、接连成片的万亩良田。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悦 北京报道“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一直以来,盐碱地因难以生长植物而被称为不毛之地。在连续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被屡屡提及。
新华社银川9月30日电 题:探寻盐碱地变粮仓的“密码”新华社记者于文静塞上江南,“丰”景如画。近日在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的盐碱化耕地综合治理示范区,大片茂密的高粱迎来丰收。中重度盐碱地如何治理?可持续发展模式怎样建立?金秋时节,记者来到宁夏,探寻盐碱地治理和综合利用的“密码”。
来源:环球时报 俄罗斯自由媒体3月11日文章,原题:中国农业专家知道如何不依赖西方养活14亿多人口中国内蒙古五原县正在采用最新的农业技术。这一技术有望永久改变世界农业。在中国农科院土壤学专家李玉义的带领下,一些研究人员开始从事“科学点金术”——将盐碱地变成肥沃的农田。
说起盐碱地,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寸草不生的荒芜之地。如今,这样的刻板印象正在逐渐被打破——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专家团队通过改良盐碱地、选育耐盐碱水稻品种、推广机械化生产等方式,让盐碱地“变废为宝”,“长”成粮仓。
黄河下游退海之地,东营市河口区农业重镇义和镇的农民,对脚下的盐碱地爱恨交织。昔日的盐碱地“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怎样向这些盐碱地要粮、要丰收,把这里打造成“新粮仓”,是义和人深埋心底的信念。渤海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行政总监杨传杰介绍耐盐碱大豆品种圣豆5号。
近日,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我国首个室外大田条件下周年全时、多盐度、规模化耐盐碱水稻专业化科研试验基地里,收割机徐徐前行。一株株成熟的水稻被顺利收割,黄澄澄的稻谷从收割机内倾泻而出。“现场测评环节,精准大田耐盐性鉴定试验的34个品种在全生育期5‰盐水浓度下,最高亩产达327.
收割榨汁一体机正在进行甜高粱采收作业。 近年来,东营市河口区大力培育“黄河口农品、盐碱地特产”区域公共品牌,围绕以地适种、以种适地,不仅改善了土地质量,还推动了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既夯实了粮食蔬菜生产基础,又实现盐碱地综合利用率先突破,为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