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大批人仅凭一张残疾证就能每月按时领取工资,还能缴纳社保,这背后隐藏哪些猫腻?当今社会上存在这么一批劳务公司,不用你去上班,只需要把残疾证挂靠给劳务公司,并且再签一份劳动合同,这样每个月就能领取到几百甚至几千不等的工资,公司还会给你缴纳社保,真的有这等好事吗?
为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国家推出残疾人保障金制度,由未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的企事业单位向政府缴纳资金。但一些个人和劳务中介公司,把残疾人证变成谋财的工具,做成了一桩生意。记者在多地采访,揭开用残疾证生财的真相。
在残疾人劳务市场上,流行着一种名为“虚假挂靠”的就业方式。一些劳务公司将残疾人输送给用人单位,从而获得服务费;用人单位在付出较少的成本后,即可减免数额较大的“残保金”;残疾人仅凭一张残疾证,不用上班,就能领一份工资,用人单位还帮着缴社保。表面看来,这似乎是一种“多赢”的局面。
中国有8千多万残疾人,其中一、二级重度残疾人是这群人中生活最艰难的群体。他们也是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也就丧失了生活来源。日常生活需要人照顾,需要家庭成员及政府的救治,和照顾才能够生存。这也成为很多家庭的重要负担。如何让这群弱势群体,也能够过上小康生活。
残疾证也能“出租”?据媒体报道,一些残疾人劳务公司与企业合作,劳务公司帮企业虚假挂靠残疾证,企业在付出较少的工资支出后,即可减免数额较大的残保金。对于残疾人来说,相当于只把残疾证“租”出去,还能得到一部分的工资和社保收益。
除了在用工环节将残疾人吸纳进来,还要从设置适合的岗位、提供适当的培训、对其工作多些理解与包容等入手,全方位提升其就业质量、就业体验,让更多残疾人的人生从不可能到不设限——这些应是构建残疾人友好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工道】原标题:一些企业竟用挂靠残疾人证的“歪招”逃避税费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国来自重庆市巫溪县的郑某因为交通事故失去了右手。伤愈后,他打过几份工,但都不长久。后经朋友介绍,将残疾人证挂靠在一家企业,每个月领取600元生活费。
除了在用工环节将残疾人吸纳进来,还要从设置适合的岗位、提供适当的培训、对其工作多些理解与包容等入手,全方位提升其就业质量、就业体验,让更多残疾人的人生从不可能到不设限——这些应是构建残疾人友好型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阅读提示记者采访了解到,一些企业为减免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催生了挂靠残疾人证产业链。这导致真实残疾人就业被挤压,群体工资标准被降低;挂靠者面临处罚,挂靠的用人单位涉嫌偷逃税款,劳务中介公司涉嫌违法经营……对此,专家建议加大监管和惩戒力度,为残疾人提供更匹配的岗位、加大对其技能培训。
“为了我手中这张残疾证,一些企业甚至愿意让我们白拿工资,就是为了免交残保金。”持有重度残疾证的盲人徐大强(化名)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公开资料显示,残保金全称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保金政策的主要目的为推动残疾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