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患者吴先生,因低位直肠癌实施了直肠癌根治术。术后,他出现了大便不能控制的情况,每天大便10余次,即使在睡觉时,也有漏便的现象。一开始,吴先生没有进行特殊处理,后因症状加重,开始辗转在上海各大医院寻求诊治措施,诊断为低位直肠前切除综合征(LARS)。
转载自 傅传刚主编《大肠癌100问》直肠癌手术后为什么大便次数会增多?一般术后多长时间会恢复正常?如何处理?直肠和肛管在控制大便中有何作用?直肠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储存大便,此外还有一定的分泌功能和吸收水分功能。
刘建磊 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肛肠科患者朱某,女性,67岁,1年前因“直肠癌”行“直肠癌根治术+预防性回肠造口术”,后于2020年07月行“回肠造口回纳术”,术后患者出现大便次数多,每天10余次,大便变细,没有便血,有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张冰清7月4日,张先生(化名)准时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简称:浙大邵逸夫医院)肛肠外科潘洋滔医生的诊间,慎重地递上一本“排便日记”,里面详细记录了他一周的排便情况。
想要战胜癌症不能只靠手术“单打独斗”,只有正确做好了术后护理这一环,才能更好的减少手术对病人心理和生理创伤,达到病人快速痊愈的目的。有研究显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如果能接受足够好的护理措施,不仅抗感染能力得到提高,还能加速病人康复。
临床上,很多直肠癌患者都倾向于保肛,不愿意做肠造口,觉得做了肠造口后,会影响生活、社交,觉得尴尬不能接受,甚至宁愿放弃根治手术也要保肛,可能会面临再次复发的情况,所以保肛是要建立在肿瘤根治切除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