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二战,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隆隆炮火、硝烟弥漫的战场,是将士们浴血奋战的英勇画面,但在这场战争的背后,还有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场关乎智慧与科技的较量,它同样深刻地影响着战争的进程,甚至决定着战争的走向,这就是密码战。
图灵和冯诺依曼都对计算机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那么这两位大神级的人物,谁更配得上计算机之父呢?从一口君心理来讲,其实“计算机之父”这种笼统的称谓没有明确的结果,非要叫的话,在一口君心里几位大神地位如下:巴贝奇Charles Babbage——通用计算机之父。
阿兰·图灵(Alan Turing)(注:图片为Ai生成)阿兰·图灵(Alan Turing)是20世纪计算机科学领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密码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被誉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他的工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贡献:图灵机的概念: 艾伦·图灵提出了图灵机的概念,这是一种理论上的计算模型,用于描述计算过程。恩尼格玛密码解密: 在二战期间,图灵在英国政府密码破译团队工作,成功地解密了德国的恩尼格玛密码。
艾伦·图灵是世界公认的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英国著名数学家,逻辑学家,生于1912年6月23日,二战时期由他主导的破译德国密码工作取得巨大成功,许多重大战役的胜利都有他的功劳,间接拯救了1400万人的生命。
阿兰·麦席森·图灵,英国籍,出生于英国 伦敦 帕丁顿,十二生肖属相:鼠,O型血,毕业于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被称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是计算机逻辑的奠基者,提出了“计灵机”和“图灵测试”等重要概念。
图灵曾勾勒出一幅动人图景,可以说那里就是图灵营造的一个人工智能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具有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机器分担了人类在各个领域的工作;能“思考”的机器通过“自主”的学习可以成为工程师、医生、诗人、棋手、科学家、画家、音乐家……凡是人类能做的工作,能“思考”的机器都可以做。
1943年,神经科学家沃伦·麦卡洛克和数学家沃尔特·皮茨提出「人工神经元」模型,试图用数学模拟人脑的思考逻辑。1950年,「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在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中抛出震撼性问题:「机器能思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