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许多年轻人被下放到农村成为知青,在一个偏远的农场,有两个知青,一个叫李明,一个叫王丽。李明是一个文静而内向的年轻人,他来自城市,对农村的一切都感到陌生。他被分配到了这个农场,开始了他的知青生活。一开始,他觉得这个地方又脏又乱,生活条件也很艰苦。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国家从1968年正式动员城市中学毕业青年下乡。那时农村贫穷落后,当地农民解决自身温饱都困难,这么多知识青年来到农村如果不靠家长接济,他们在农村生存都成了问题。后来福建的一个知青家长给上边写信反映了问题,各级开始对此重视了。
回答是算的,依据社保局提供的劳动人事部下发的《关于解决原下乡知识青年插队期间工龄计算问题的通知》文件第二条规定,落实政策人员的非农业户口的子女,初中毕业或年满十六周岁参加劳动的,就可以合并计算连续工龄。
1970年1月16日,我们家下放了,在“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喧嚣声中下放了,和南京市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城镇居民家庭一起下放了,从南京东北郊的老栖霞街上下放了,下放到原淮阴县武墩公社三闸大队第九生产队,开始了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生活。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能够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会每天为您更新更多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精彩瞬间。1969年正月初十,那天冷得厉害,北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院子里的大黄狗缩在窝里不肯出来。
1970年,南京城内有13万多人口下放在苏北淮阴县、淮安县、泗阳县、金湖县、宿迁县、洪泽县、盱眙县、泗洪县、沭阳县等地,成为“南京下放户”。后来对于在下放前正在念中学的学生,被途中断学而随家下放人员,可以转为“随家下放知青”。
这个下放户比较特殊,不是戴帽下放被监督改造的对象,而是个光荣的“五.七战士”——就是响应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号召,走“五.七道路”的机关干部、科技人员或大院校的老师等人员到农村去参加生产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如此看来,这个宋世泰在下放之前应该是个有知识、有文化、有品位、有身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