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板厚才安全?相信很多国内消费者或是汽车爱好者都听到过这样的说辞,甚至很多人以此为购车箴言。其实,这是一种对汽车安全的误区,有机构对市场上常见车型的钣金厚度进行了对比,发现无论德系车、美系车还是日系车,钣金厚度均介于0.65~0.
[读图解车]一谈到汽车钢板厚度这个话题,势必会站出来两派人,一派认为汽车钢板厚度在事故中会影响汽车的安全性,另一派则认为车身钢板厚度对于汽车的安全性几乎没有影响。上面的这两派人各执己见。于是,这就引发了一场汽车钢板厚度对安全性影响的讨论。
小车越来越普及,买车的人越来越多,市面上的车型也是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余地也就越来越大。既然买车,那肯定是要对车辆做一些了解的,而了解渠道也是很多样化。但是面对形形色色的汽车知识,很多人都犯了难:一人一种说法,究竟谁说的才是对的呢?
前几天,条条君滴滴了一辆快车前往目的地,聊到汽车安全问题之余,师傅的一套“钢板厚度”理论吓坏了“宝宝”,途中口沫横飞的列举了诸多品牌车型的轻薄门板以及擦碰案例,说的头头是道,简直情难自已...拜托~~~这都什么年代了,还以钢板薄厚论汽车安全的短长???
如今,消费者购车越来越在乎汽车的安全性,从安全配置,到车身结构,再到钢板用料都进行了一番研究。或许你也能听到这样的评价:你看这车钢板这么薄,万一发生碰撞时肯定不牢。这或许是很多消费者对于车身强度的第一印象:钢板要厚,才能保护好车内乘员。
1坑爹的强度和标准回顶部【太平洋汽车网 技术频道】汽车钢板,一个鲜有人提及的词汇,但却与汽车安全紧密相连。当你问到键盘车神时,他们会义正言辞地跟你说:欧美车钢板好,皮实安全,日韩都不靠谱,尤其是日本车。你进一步去问为什么时,他们额,嗯,那啥我有点事先出去。
首先说明,本文所说的车身钢板,包括车身上所用的一切钢材,包括车身骨架所用钢板,而不仅仅是指车身覆盖面的钢板。这两年,有汽车厂家极力宣传“车身钢板不是越厚越安全”的安全理念,并在网络上引起热烈讨论。现在人们基本已认可了这个观点。
周末,笔者照例要回老家看孩子。对笔者来说,给孩子们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有时候会比我们的工作更重要。不过,与往常不一样的是,遥想上一星期的福州之旅还有个牛逼没吹,笔者急急找出了大学时候的一些课本,给朱伟华老师讲讲关于高强度钢,笔者是怎么理解的。牛逼吹得好不好,你们尽情拍砖好了。
也不是说车身所有的钢板屈服强度越高越好,具体要看用在什么地方。例如,驾乘室的框架(如横梁、纵梁、ABC柱等),为了使驾车室的空间尽量不变形(保证驾乘人员的生存空间),就必须采用高强度钢;而车前和尾部(如发动机盖板、翼子板等),为了能够吸收撞击能量,可以使用强度相对较低的钢板。
1.汽车碰撞试验为什么不用车撞车?也用车撞车,但多是同品牌同车型之间的碰撞,不同品牌车型匹配类型太多,意义也不大,没必要这样黑自己,也别去黑别人。没有最安全的车,而且也不是简单的把自己做成最强就最安全,总不能让你像坦克一样碾压其他车,也要考虑其他车的感受。2.
看了好多讨论汽车安全的东西,众说纷纭,有的说皮薄不安全,有的说钢板越厚越安全,有的说车身越重越好……我觉得这些观点都比较片面,钢板厚不代表安全 碰撞得分高才是王道。安全,对于汽车来说永远都不会过时。在这里跟大家普及一下国内的安全碰撞有哪些。
钢板厚就是神车?来点有营养的可好拿车身钢板说事的帖子,早已让各位听众耳朵听出了老茧。在各种大大小小的论坛,甚至某些汽车“专业”媒体,正方、反方、疾呼的、扼腕的、义愤填膺的,真可谓不绝如缕。你买一把伞,发现伞面用的布料很薄,虽然能挡水,但不够高端大气。
本文转载自PCauto汽车杂志 俗话说:脸皮厚,才吃得够。但作为汽车的皮肤——钢板,是否也是越厚越好呢?其实并非如此。在现代汽车设计当中,为了降低油耗和生产成本,车身钢板正在向薄的方向发展。于是有机友就会疑惑了,车身薄了是不是意味着不安全?
2021年9月10日,是山钢集团全体汽车板产销研人员铭记的日子:一卷卷“薄如翼、亮如银”的100多吨供欧洲某知名汽车厂的热镀锌烘烤硬化汽车外板在日照公司成功下线,满足欧标O5超高级汽车外板表面质量标准,标志着日照公司完成首批镀锌汽车外板产品实际订单以及山东省钢铁行业在镀锌汽车外板领域零的突破。
汽车的钢板厚度是不是直接影响汽车的安全性,这点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先不说钢板的厚度能不能保证安全性, 至少买个结实一点的车,开在路上心里也踏实不少。目前国人普遍的观点就是,日系车偷工减料,车皮薄、车漆也薄。而德系和美系的车皮最厚最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