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北方的书风来到中原以后开始了这种融化,比钟繇、王羲之晚了将近一百年时间,而且在北方的书法里面没有孕育出成熟的行书书写体系、行草书的技术体系是在南方形成的,就是“二王”这一系,是在东晋这些士大夫的族群里面成熟的。
“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就是笔画的两端是笔锋出入的地方,还能够看到一点迹象,但是把两端蒙上,玩其中截,中而不怯,非常实在,这才是魏碑的根本。
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朝代更迭频繁,北方王朝刻碑立传之风盛行,碑刻书法艺术获得了巨大发展。从目前出土的南北朝碑石、墓志铭、造像记等的石刻来看,这一时期的刻石具有活泼生动的艺术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楷书创作取法的良好范本。
光明国学【你会欣赏魏碑吗?概而言之,造像记雄峻伟茂,斩钉截铁,如《龙门二十品》;碑刻丰富自然,挺拔刚健,如《张猛龙碑》《马鸣寺碑》;墓志铭精美严谨,庄重典雅,如《张玄墓志》《崔敬邕墓志》;摩崖大气磅礴,意趣生动,如《石门铭》《论经书诗》。
其实魏碑的种类繁多,很难统计,但总的来说,方笔刚硬就是其最主要的特点,近代书法家有人试图创新魏碑,把魏碑加入行书的元素,想法不错,但最后的作品是失败的,许多线条绵软无力,左曲右转,完全失去了魏碑的本色,绝对是失败的案例,没有“方硬”二字,魏碑就丢了灵魂,切记。
虞晓勇|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书法类考试招生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文联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
同南朝相比,北朝由于没有碑禁,所以书法遗迹宏富,蔚为大观。“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混战时期,黄河流域成为各族争夺的中心,氐、羯、羌、鲜卑、匈奴各族先后入主中原,沉重打击了汉族地主阶级,但中原的富庶经济和先进文明强烈地吸引着游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