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在新旧事物的不断交替中滚滚前行,当128年前第一辆汽车正式驶上街头时马车的拥有者们恐怕不会意识到这个当时还需要用女人的丝袜来传动的怪胎会成为最终马车的终结者。时过境迁,当年作为搅局者出现的内燃机汽车现在也不得不扮演起马车的角色,在一轮汽车动力的革命中担任了守旧派的角色。
上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铁路货物列车最高牵引定数的增加,调车作业的强度也随之大大增加,导致当时中国铁路调车用内燃机车的主力车型——东风2型和和东方红2型调车用内燃机车因为发动机功率不足,越发难以满足日趋繁重的调车作业,因此基层要求配备功率更大的新型调车用内燃机车的呼声日益高涨。
。“巨龙”号电传动内燃机车1956年,大连机车制造厂先后派出两批技术人员赴前苏联学习考察内燃机车设计制造技术,于1957年组成内燃机车设技组,开始进行巨龙型内燃机车的设计研究,1958年9月底试制成功。
1958年8月,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天津动力机厂和长辛店机车车辆工厂共同组成柴油机设计组,仅用一个月时间就完成了3000马力的16V240Z型柴油机图纸设计,技术指标为V型结构、16气缸、气缸内径240毫米、活塞行程270毫米、标定功率3000马力。
1972年开始,中国国铁为缓解上海铁路局和广州铁路局客运型内燃机车短缺的窘境,向罗马尼亚克拉约瓦电力机车设备公司大量进口基于060 DA型内燃机车经过适合中国铁路标准修改而成的ND2型内燃机车,在首批50台机车投入使用后发现表现良好,再加上国产的东风4B客运型内燃机车研发不顺,迟迟无法投入正常运营,于是中国又继续向罗马尼亚方面增购ND2型机车,最终ND2型内燃机车一共生产了284台,成为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上海铁路局和广州铁路局用于牵引旅客列车的主力车型。
为了响应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在1956年8月编制的中国首个铁路科技发展规划——《1956年—1967年铁道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关于“技术政策的中心环节是牵引动力改革,要迅速地、有步骤地由蒸汽机车转到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上去”的号召,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先后在1958年试制成功了“东风”型摩托机车和“卫星”型液力内燃机车。
而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使用的东风型内燃机车和人民型蒸汽机车由于马力的不足只能牵引不超过13节的客车车厢,严重制约了旅客列车的运力,因此东北地区的沈阳铁路局和哈尔滨铁路局迫切需要一种适合在东北地区运行的客运型内燃机车。
中国国产内燃机车的直接母型——苏联TE3型内燃机车1959年,按照中苏技术合作协议,苏联向中国提供了TE3型柴油机车的全套图纸资料,经铁道部工业局翻译后交给大连机车车辆厂使用,为了让“中国同志”更快上手,苏联还提供了数台2D100型柴油机实物以供参考。
鉴于资阳厂初创,技术力量还需要练兵,贸然上马计划中的大功率干线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可能会“步子大了扯到那啥”,所以出于稳妥起见,交通部决定先将基于青岛四方厂为坦赞铁路研制的DFH1型调车用液力传动内燃机车为基础研发国内自用的东方红2型调车用液力传动内燃机车的试制和生产任务交给资阳内燃机车厂,以达到锻炼队伍的目的。
2024年买燃油车已经落伍?前阵子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给出肯定的结论,他转发了一篇内容核心为“在2024年买一辆新的内燃机车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该放弃汽油车,开一辆特斯拉,成为电动革命的真正领导者”的帖子,并且回复:千真万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