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全面战争是经济和资源的比拼,参战人员可达上千万,战场范围可达整个地球,谁拥有更多的资源,谁就可以获取战争胜负的筹码,以二战为例,美国钢产量一年达到8千万吨,一年铁矿石开采量达1亿零7百万吨,其中98%为本国开采的,铝消耗量一年达到535万吨,铜的消耗量一年为174万吨,这个数量的资源造出了可供一千万军队使用的武器弹药,反观德国45%的铁矿石,70%的铜矿石,99%的铝矾土都依赖国外输入,德国战前的原料储备只能支撑9到12个月,日本所有原料全部依赖国外输入,1945年原料输入从1941年4700万吨下降到1945年600万吨,兵工厂因缺少钢铁和铝无法开工,严重影响到武器装备生产,可见资源的重要性。
而现在大多数国家所使用枪械的枪管都是靠冷锻式所制造出来的,冷锻式工艺主要是在精锻机上将枪管一次性打造出线膛和弹膛,从而大幅提高枪管的强度,射击精度,还能增加其枪管内部金属的弹性,从而增加枪管的寿命,这一先进的技术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也在八十年代引进了这一技术。
折叠花纹钢:是指用人工锤锻的方法将钢铁反复折叠锻打,使钢表面呈现出花纹,是专用于制作刀剑的优质钢材。人工花纹钢表面所呈现的花纹是折叠锻打的层理的外露,所以又称为折叠钢。【模拟图】:折叠花纹钢,应该源于青铜时代的青铜武器制造。
上篇我们介绍了八路军、新四军自己制造乃至设计的步枪。在当时的资源、设备条件下,做到这些当然很困难,而且大多是利用了抗战初期的几个有利条件——国民党军溃逃的速度超过日军进军速度,留下不少军工物资、材料;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总体形势还不错,我军采购器材、原料时尚有途径。
54式是在之前51式半自动手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来,这两者都是模仿前苏联的托卡列夫TT-33手枪设计,有着相同的外观,相同的口径,同样发射7.62x25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但这种子弹被仿制后叫做51式手枪弹,弹匣容量8发,有效射程50米。
最初的缅甸军队以英式装备为主,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李·恩菲尔德步枪、布轮轻机枪和司登冲锋枪等。在进入六七十年代后,缅甸得到了西方援助,接收了德制HK33、G3步枪,以及意大利制TZ系列冲锋枪等,可以说缅军的武器装备五花八门,十分杂乱。
复合剑的创制这种复合见的制造技术很巧妙,剑的脊部和刃部是用含锡量不同的青铜,粉两次铸成、其方法是先铸造剑柄和剑脊的榫部结合成剑体。经过考古部门用科学方法对这种剑的测定,其脊部含锡量为10%,刃部含锡量为20%。含锡量低的脊部韧性较大,不易折断,利于长久使用。
澎湃新闻获悉,“宝刀未老·中国古代刀专题展”近日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开幕。展览从工具和兵器两条线索出发,展出横跨五千年的中国古刀110件,从春秋战国青铜靴形钺、东汉环首刀、宋偃月双刀到清代铁制长刀,通过展览解析古刀的发展变迁,再现古代风云激荡的经典战役。
枪械,最早诞生于中国的宋朝,当时的枪是利用火药燃气能量发射弹丸的一种武器,直到1295年,中国发明了以黑火药发射弹丸的武器,世界上第一支突火枪,在14世纪,欧洲最早出现了火门枪,到一战前的无烟火药等等,枪械从诞生之初,就一直是战场上的主要武器,就连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都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可谓枪械的重要性,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军队的枪械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