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公众号”可订阅哦!精神科的诊疗或心理咨询的评估最主要的是靠医生的问诊,而且医生给的诊断是由你们自己提供的病史资料,医生当场看到的或感受到的患者的状况,还有也会参考一些相应的心理测验检查的结果才得出结论的。当然也还会参考一些物理,化验等等检查。
Laura:在第一周咨询中,一开始Laura就痛哭流涕,Paul看了片刻后,轻缓而不动声色地把纸巾推过去。此处Paul虽然没有说话,但他的行为是非言语共情的运用,恰到好处。共情是影响咨访关系的主要因素,在适当的时候合理的共情有助于促进双方的理解与交流。
经过后续的了解我们才知道,原来是他是最近心情有点低落,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症,通过在网上查找抑郁症相关消息的时候了解到了双相情感障碍,刚好文章中还有自测的题目,他就根据自己的情况测试了一下,得出的结论就是自己是双相情感障碍。
但是,我们希望大家也能相互理解,毕竟,医务人员都是利用忙碌工作之后的休息时间在为大家答疑解难,当你因为跟疫情不相关的健康问题,去打电话咨询或点在线咨询时,无疑是占用了紧缺的资源,所以,如果大家有跟本次疫情不相关的健康问题,建议可以通过华西医院“华医通”APP,点击“专家问诊”进行
在日前由健康报社主办的“家庭雾化故事汇之问诊达人秀”的全国总决赛上,9名拿到决赛入场券的选手都是青年医生中的问诊达人,不仅问诊过程思路清晰,而且大多颇具亲和力。尽管如此,由国内资深儿科专家组成的评委团依然提出了一些建议,而这些大多是青年医生容易忽略的问诊细节。我们简单梳理如下。
已经确定的培训如下:1月29日蔡春美博士 《咨询师心理急救热线操作要点》1月31日 赵然博士 《心理援助的原则与心理援助者的自我关怀》2月5日 江文贤博士 《咨询师如何在心理急救中照顾自己》 之后会根据情况实时更新。
我常说在心理疾病的诊疗过程中,患者和医生是同盟军,要一起去对抗疾病。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医生更偏重“知彼”,多年学习关于疾病的各种诊疗方式,那么患者就要“知己”。如果你已经准备好到心理门诊或者精神科就诊的话,提前做一些准备对诊疗会有很大的帮助。
陈玉龙 教授陈玉龙教授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教授,主任医师。现任西部精神医学协会组织委员会委员及理事,消化心身健康专业委员会(全国)主任委员,对伴有焦虑抑郁的消化心身疾病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任14届亚洲心身医学会议大会副主席。
临床医学的基础是诊断学。诊断正确,才可能治疗有效(不一定完全有效,因为需要随访,个体化找寻安全有效治疗方案)。但诊断失误,就不可能治疗有效。诊断学的基础是症状学,而获取症状(患者主诉的不适)只能靠系统、认真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