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封建时代的改革家,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王安石、张居正,无论是“青苗法”还是“一条鞭法”都是利国利民的治世良策。可惜这些政策的推行遭遇了士绅阶级的极大反对,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人亡政息”的结局,令无数看客扼腕。
众所周知,国家机器的运转离不开钱,国防、科技、教育、医疗,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钱,而钱的重要来源在税收,税收同时是财富二次分配的重要手段,所以合理的税制尤为重要。那什么样的税制是合理的呢?应该收谁的税呢?《让子弹飞》中张麻子的回答是:谁有钱挣谁的钱。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以土地税为主,以商税为辅的税收制度。相关制度主要有:一,井田制;像井田制是把土地分割为井字形方块,但是井田制分为公田和私田,其中私田是不需要征税的,故而,发展到春秋时期,改性“初税亩”制度,替代过去的井田制,改变私田不上交税收的现状,这标志着我国从奴隶制赋税向封建制赋税制转化的开始。
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其实,中国古代历代王朝为力了解决或者缓和土地兼并带来的问题,实施过许多的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草拟的一条鞭法,清朝康熙年间的摊丁入亩制度,民国孙中山提出的节制资本与扶助农工、联俄、联共三大政策,中共在解放区的土改,国民党在台湾的土改等。
近期又重新看了一遍《雍正王朝》,非常经典的剧作。全剧大体可分为两段精彩的部分,一是九子夺嫡,二是雍正继位后,他如何完成老爹康熙遗留下来的两个课题——吏治改革和财政改革。笔者从雍正推行的改革,分几期来梳理一下清朝的财政演变。公元1644年,顺治迁都北京,正式入主中原。
汉代以来,中国古代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变法改革有5次,基本上都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实,这些所谓的变法,目的不是追求我们现代人心目中的“民主自由”或“公平正义”,它们的核心诉求是为了给朝廷增加收入,缓解财政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