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 , 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 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 , 虽有大明正统朝末年的反复 , 但到了大明成化 、 弘治朝之际 , 内 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
于是废除丞相制度后,朱元璋立马于当年的九月临时设立了“四辅官”,以四季为名称,选择年龄较大的儒臣担任,在不同季节协助皇帝处理司法、人事及文书等事项,接着洪武十五年十一月,朱元璋命置殿阁大学士,它是继四辅官之后在改制问题上又一个重要措施,仿唐宋旧制设置华盖殿 、武英殿 、文华殿 、文渊阁 、东阁诸大学士 、以其常授餐于 “大内 ”常侍皇帝 “殿阁 ”之下 ,起宰辅的作用 ,为避宰相之名 ,故名为 “内阁”,从政治体制上说,这标志着明朝内阁制度的萌发。
提到明朝的内阁,很多人能想到一系列名臣,像宣德年间的三杨,弘治年间的刘健、谢迁、李东阳,嘉靖年间的杨廷和、夏言、严嵩、徐阶、高拱,万历年间的张居正、申时行等等,特别是张居正,号称大明朝第一首辅,那么内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舞台,才能让这么多名臣大放光彩,又是如何走向消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