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远|作者朴素的树、如欢|编辑nandi-gustian|图源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朋辈压力。第7季《奇葩说》有个辩题:身边的同龄人都过得比我好,我该 / 不该玩儿命追。辩手冯晓桐说:“我这么拼,不是因为我想拿BB king,而是跟同龄的辩手比较,我没有他们那么受欢迎。
回想最焦虑的那段时光,其中影响我最深的就是“同龄人压力”。那种心理落差,不是嫉妒,而是一种怅然若失的无力与自责。Peer pressure,学术上翻译是“同辈压力”,放在生活中往往来源于比较出来的落差感。有个观点叫做“社会比较论”,完美地解释了人们的这种堪称自虐的攀比行为,它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是人之常情,也是社会生态的一部分。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这种“盲目攀比”常常出现在学习季、申请季、加班季,每当有1个人说“最近好累”,接下来就会有10个人符合“对”,然后举出比你更累的例子,这时候,你心里的累,就变成了恐慌和压力,你以为你很努力了,原来别人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
每天准时迎接你的,除了晨光还有压力。现代人每天都在感受成吨压力涌来,若不能良好调整心态,身体这台机器必定会崩溃。我们聆听歌曲,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寻找泄压的渠道。那些美妙迷人的音乐,我们从来都不去追究背后深刻的含义,只是,单纯为了舒缓紧绷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