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大帝被称为“德意志之父”,是18世纪“开明专制”的君主代表及欧洲最伟大的名将之一,在政治、军事、经济,甚至音乐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腓特烈·威廉对儿子的教育可以称得上是成功的,儿子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出生于1712年,即位于1740年。尽管按领土来说,他所统治的普鲁士,在其全盛时期也没有超过今天的德国。但当后世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还是冠以腓特烈大王,或腓特烈大帝的美誉。一代军事巨匠拿破仑,据说更是对腓特烈推崇备至。
说起欧洲近代的著名统治者,法国的传奇帝王拿破仑·波拿巴绝对能够占有一席之地。这位身材矮小的传奇君主在法国大革命后的那个激荡的年代中,通过雾月政变登上了法兰西共和国的最高宝座,并在之后经过全民公决成为了“法兰西人的皇帝”。
牛津大学近代史专家约翰·玛里奥特与格兰特·罗伯逊在《帝国的崛起:从普鲁士到德意志》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他是最有天赋、最有能力的军人、外交家和行政官”,“他使自己的王国首都柏林成为堪比巴黎、维也纳和伦敦的政治思想和活动中心。他在欧洲大陆的重要性,比肩甚至超越了其他同时代的伟大君主”,“在普鲁士历史发展过程中,他统治普鲁士长达四十六年,让这个德意志小王国发展成一个欧洲强国。”
有一句俗语叫作“富不过三代”。意思是说第一代创业第二代守业,而第三代就只会贪图享乐,最终散尽家财。这样的第三代也被称为“败家子”。虽然历史上类似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但对于历代的普鲁士国王—第一代腓特烈一世、第二代腓特烈·威廉一世、第三代腓特烈二世(大帝)—来说,却完全相反。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启动”巴巴罗萨”(也有的翻译为”巴巴罗莎“)作战计划,对苏联发起“闪击战”,苏德战争爆发。这段历史人们都不陌生,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巴巴罗莎”是个什么玩意?他为何能受到希特勒的青睐,“巴巴罗萨”身上又有哪些神秘之处呢?
“奋六世之余烈”这句话出自中国西汉王朝文学家贾谊创作的文言文《过秦论》,指的是秦国赢氏王朝第31代君主嬴政继承了前面六代祖先的统治成果,把秦国治理成战国末期最富强的国家,并且成功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个国家,实现中国大一统,建立中国历史第一个大一统朝代大秦王朝,嬴政本人首创皇帝这个君主称号,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帝。
最早的掷弹兵出现于明朝, 在长城碱头扔雷火弹轰击来犯的游牧民族, 欧洲则是在十七世纪奥国及班牙军队中在阵前投掷原始手榴弹, 而约当同时的英国内战也出现过, 但都是临时编组, 并非建制的部队, 而后法国路易十四时期在部队里挑选身强体壮, 而且不怕死的士兵组成掷弹兵部队. 因为掷弹兵必须敢曝露在敌方的射程内投掷, 也因为如此, 掷弹兵成为欧洲”精诚\连”的代称. 担任攻坚及守护主帅的任务. 在不少战争中都可见他们英勇的身影。
但殊不知奥地利在欧洲历史上可是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可谓是“一部奥地利史,就是半部欧洲史”。所以,在前几期给大家介绍欧洲各国历史的时候,提到德国必须说奥地利、谈到法国也要说奥地利、说到意大利还是有奥地利、就算讲到西班牙历史也绕不开奥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