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做好废旧地膜的回收利用工作,减少地膜残留污染,增强耕地安全生产能力,保护生态环境。近日,贵阳市农业农村局与贵州民族大学共同引进研制的山地农膜捡拾机初步开展应用,采用机械化捡拾,让地膜回收再添新动力。
为助力农业绿色生产,贵阳市农业农村局因地制宜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从源头上解决地膜的可回收性,同时探索适合区域覆膜种植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技术,推进农膜科学使用和回收利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
覆膜插秧机驶过,一层黑色的地膜被平整地覆盖在水稻田上。 端午前后,插秧正忙。田间地头,一台台插秧机在田间奔忙,一排排翠绿秧苗焕发勃勃生机。 6月7日上午,在金安区孙岗镇昭庆村春禾育秧中心的一块试验田里,农机手陈功柱驾驶着覆膜插秧机在田里来回穿梭。
随着秋收落下帷幕,大量使用过的废旧地膜留在田间地头,给农田增“负”。为了给农田减“负”,威宁以草海镇郑家营村为试点,大力推进机械化残膜回收处理工作,以此降低农田地膜残留量,改善土壤环境,推动地膜科学使用与回收利用,有效治理农田“白色污染”,提升耕地质量。
贵阳网·甲秀新闻讯10月18日,贵阳市2023年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现场观摩培训会在开阳县举行,观摩会上,生物质颗粒燃料、机械化拾捡废旧农膜等新技术轮番亮相,为全面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抓好“无废城市”建设、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生产体系提供了新助力。
9月9日,走进织金县茶店乡洞口社区洞口蔬菜基地,菜农正在管护长势喜人的菜苔,大家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一片9个蔬菜大棚,约4亩的菜苔和花菜地全部使用了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这种地膜不污染环境,将和田里的尾菜一起,成为下一茬的肥料。
10月16日下午,在贵安新区马场镇新院村的一块辣椒地上,辣椒已经采收结束,而年初种植辣椒时覆盖的农膜还留在田垄上,将废旧的农膜捡拾后,这里就会开始种植油菜。辣椒地旁,一辆“新奇”的机器在两名工作人员的简单操作下完成组装,放置在农膜的一端。
来源:贵州日报 4月2日,余庆县子营街道上里社区居民杨再洪报名,申请了10亩地使用的全生物降解地膜,用于种植早熟蔬菜。今年余庆县着力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以每亩补贴90元的标准,计划在全县范围内使用全生物降解膜3000亩。
近日,笔者在贵州开阳县南龙乡田坎村祥晟公司茶园看到,近两百名茶农正在覆好地膜的基地上打孔栽苗。据了解,这是开阳县首次运用地膜覆盖移栽新技术。“采用覆盖地膜技术,有利于茶苗保温、保湿、保肥、抑制杂草生长,还可以有效防止土壤杂菌上树感染茶苗,最终提高茶苗成活率。
2月8日,在威宁县双龙镇凉山社区,农机手驾驶农机准备下乡进行社会化服务。正值初春,位于贵州省黔西北高原的威宁县迎来春耕时节,当地各农业服务中心和农机服务企业推出农机社会化服务,推进机械一体化翻地、起垄、覆膜、播种、施肥等示范种植,在节省时间和人力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春回大地,黔北粮仓播州区处处涌动着春耕的热潮。从农机轰鸣的田间地头到繁忙有序的育苗大棚,从购销两旺的农资市场到标准化种植基地,全区围绕“早、快、实”工作要求,通过政策驱动、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全力奏响春耕生产协奏曲。
近日,在黔西市观音洞镇黄泥村“贵州坡耕地与中低产田产能提升技术集成”玉米示范区测产验收现场,由贵州大学教授何腾兵、何进率领的课题组成员及黔西市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员在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贵州省旱粮研究所和毕节市土肥站等单位专家组的指导下,对课题组在黄泥村建立的1215亩面积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