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郑州1月6日电 为期两日的2022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6日持续在郑州举行,记者从交流会上获悉,考古人员在位于河南洛阳的汉魏洛阳城宫城千秋门遗址首次发现大型魏晋时期地下水道遗迹,这一发现也证实了《水经注》中的相关记载。
河南汉魏洛阳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发现魏晋时期大型水道遗迹,目前发掘总长度超过80米。汉魏洛阳城位于河南洛阳,始建于西周时期,前后延续1500多年,其中作为都城的时间长达600年,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据媒体报道,洛阳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已于日前全面开工建设,将系统展示汉魏故城遗址60年来的重要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及其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预计2024年10月开馆。与位于今洛阳市区的隋唐洛阳城遗址相比,处于城郊乡野之间的汉魏洛阳城遗址一直寂寂无闻,也没有旅游开发。
洛阳,作为客家人的祖根地,至今仍存有许多古迹遗址与人文景观,它们与时光相伴、与岁月相随,无声叙说着客家先民南迁的悲壮故事。其中,汉魏洛阳故城就是当年客家先民第一次南迁的出发地。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本报讯(记者 张体义)12月21日,在线上举行的“中原古代城市水利科技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郭晓涛介绍了汉魏洛阳城魏晋水道的考古新发现。考古工作者在汉魏洛阳城千秋门区域,发现了3条魏晋时期的大型水道。
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获悉,考古人员近日在河南汉魏洛阳城宫城遗址内发现大量北魏时期仓窖遗迹,目前已勘查出240座,为北魏皇家府库。这是汉魏洛阳城内首次发现仓储类建筑遗迹,也是目前国内所确知等级最高的古代仓储类建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郭歌12月21日,在2023年度河南考古工作成果交流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考古队队长刘涛介绍,今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考古队在对宫城东南角进行发掘时,于宫城东墙内侧发现了3座北魏时期的大型半地下式仓窖遗迹,初步确定属皇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经过为期三年的系统发掘,河南汉魏洛阳故城遗址考古取得新突破,北魏洛阳城的里坊路网结构被首次确认。近日,2024河南考古新发现论坛举行,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郭晓涛介绍了相关发掘情况。
汉魏洛阳城遗址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都城遗址之一,始建于西周,建城史近1600年,作为都城长达600余年,是我国古代建都总时间最长的都城。澎湃新闻从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了解到,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将在今年洛阳牡丹文化节期间开放。
大河网讯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一司马光《过故洛阳城》诗中的佳句,道尽了洛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北依邙山,南逾洛水。行走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用脚步丈量着长长的古城轴线,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河洛自古富才强,汉魏文章半洛阳。公元64年,汉明帝派遣使者沿丝绸之路赴西域拜佛求法,于公元68年在洛阳创建了“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世界著名伽蓝,从西域而来的两位高僧在此翻译出中国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距今已有1900多年历史。
跻身世界文化遗产之列的汉魏洛阳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的都城遗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约15公里),“亲历”了丝绸之路佛教东传和中国本土化过程。“包括佛教在内的世界三大宗教,都是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其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