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止、观以及禅定高月明摘 要:修证佛法的核心是“以戒为定基,因定而生慧”。获得无上智慧,解脱一切烦恼就是成佛。本文对《瑜伽师地论》第二十卷修所成地中,关于修止与修观之禅定方法的具体含义及其操作内容做了论述。
所以我们观想很难,但是观想,我们可以先做初步的观想,因为我们凡夫心去观想极乐世界,我们凡夫的心力有限,我们可以观一个简短的局部,做一个局部的观想。这个观,为什么极乐世界通过观想就能够往生呢,还可以消除罪业呢,还可以功德利益呢,为什么?
智者大师讲《摩诃止观》,其中谈到,止观能够含摄一切,也就是一切法、理、惑等。止观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很多地方也能看到,比如太极图,也可以看成是表达止观,道家《道德经》的道德也是止观,儒家“知行合一”也是止观。
其一,修习止观有助于改掉旧的习气,人的不好的言和行的源头是‘观’出错了,观到的东西不是客观,变成主观了,接下来就会有错误的感觉,错觉,然后演变成错误的言行,所以佛家认为错误链条的源头就是观,在人还没有学到足够的智慧,不能以正念去观时,先修习止观,南怀瑾先生认为‘止观’是一切法门的基础,人如果停留在旧的习气里,就是与道无缘,再妙的法门也难度化他。
佛门被叫做“空门”,那是因为佛教的基本义理“缘起性空”所致。“缘起”,即: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基于一定条件,没有无缘无故就存在,也不可能凭空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另一面,当存在的基础失去了,事物自然就不存在了,“不存在”不等于消失了,而是转化成了另一种状态的存在。
在当今互联网社会中,由于信息多元,知识碎片,人们猎奇,投机取巧心态不断上升。在逐步形成的互联网消费中,由于其快捷方便,消费比重大幅增长,同时平台垄断加据,妄析数据,造成社会财富向少数寡头集中,贫富差别增大,社会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