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大家在讨论水电燃气和高铁票涨价。并且我也看到很多博主把这个归结为房地产下行导致土地出让金收不进来,因此财政补贴退坡导致公共服务的价格上涨。这个逻辑是对的,并且其逻辑和预测,我早在去年6月份就写在了下面这篇文章里面。
继2014年11月份和2015年3月份,今年母亲节当天,“央妈”在半年内实施了第三次降息。一般来说,降息作为宏观调控的手段,通常是防止通缩趋势进一步扩大,以及对实际借款成本加以控制,继而带动实体经济的振兴——比如,我们比较关心的房地产市场。它能否在一波一波的降息中回暖呢?
那么房价下跌时,原来会流入楼市的热钱,就会因为对楼市预期不乐观,用作于其他投资渠道,或是用于购买生活中其他商品,这样就会造成其他商品市场流通货币过多,从而助推一般性物价上涨,同样的商品或会花更多钱,这也就是常说的通货膨胀,这个时候穷人就有可能吃不上饭。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我所在的公司是做出口贸易的,近期单位组织了研讨会的结论是欧美很有可能陷入通缩,那中国会怎么办没有定论,我是正准备买房也在犹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成竹海外(ID:chengzhuhaiwai),日本通经授权转载。原题:《除了勒紧裤腰带,中产别无选择》。国家走过的一段弯路,可能是一代人的一生。1989年,沉醉于资产价格疯涨的日本人还没有意识到,一路向上的宏大叙事将以漫长而惨烈的衰退收场。
这是一幅二战时期宣传美国物价管理局(OPA)的海报,该局负责制定名义物价,同时对商品进行限额配给以避免物资短缺。海报的观点很简明:物价上涨时,人们就减少消费,继而企业会降低库存和削减资本开支,最终造成裁员(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