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近期,广发证券、国信证券等8家证券公司获得中国证监会复函,公司自营业务可以在境内合法交易场所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对券商来说,碳排放权交易指的是券商作为交易对手方,向市场提供国内外碳排放权品种现货的双向交易报价。
【利好政策护航 碳金融市场有望迎来快速发展】财联社10月12日电,暂停逾六年的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重启进入“倒计时”阶段,日前生态环境部审议并原则通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这也被业内解读为CCER重启保驾护航的关键一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郭晓洁、李德尚玉 实习生谢泳妍 广州、北京报道 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正式启动,这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共同构成了强制碳配额+自愿碳减排两个相互关联的碳市场体系。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其中提出,支持碳市场建设。银行保险机构要积极支持国家和区域碳交易市场建设,完善配套金融服务。围绕企业碳配额或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稳妥有序开展碳金融相关业务。
核心观点CCER的重启,不仅可以帮助符合标准、具有碳减排效应的项目获得额外的资金支持,对企业中长期的碳减排部署也会产生积极影响,更高效地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周宏春温室气体国家核证自愿减排(CCER)交易,是指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研究部主任柴麒敏在会上表示,近年来,大量的金融机构参与到气候变化联盟有关倡议中,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500多个,资产管理规模超过50万亿元,特别是近年来长期资金的持有者,比如社保基金、养老基金,包括国家主权投资基金都在关注和参与全球碳金融。
2023年以来,随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国的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都呈现了高速发展态势,而2023年10月30日至31日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做好绿色金融等5篇大文章,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再次注入强大动力,广义绿色金融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国内外绿色与可持续金融市场和相关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展现出五大发展趋势:趋势一:全球转型金融持续推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林建华带来了两项建议,一是以发展商业票据为重点完善商业信用体系、保护民营中小企业利益,二是依托全国碳市场注册登记结算平台加快发展碳金融。
截至2025年1月末,欧盟碳市场碳价81.94欧元/吨,较上月末上涨了15.18%。中国全国碳市场方面,1月CEA总成交量199.1569万吨,总成交额为18232万元,分别环比下跌了97.36%和97.53%。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林建华关注碳金融发展的问题。林建华建议,要逐步完善全国碳市场参与主体准入条件,引入金融机构以增强市场流动性;推动筹建武汉碳清算所,吸引各类碳金融专营机构、总部机构、中介机构等碳要素在湖北集聚。
截至2025年2月末,欧盟碳市场碳价69.56欧元/吨,较上月末下降了15.11%。中国全国碳市场方面,2月CEA总成交量129.5568万吨,总成交额为11679.8178万元,分别环比下跌了34.95%和35.94%。
深圳新闻网2025年3月6日讯(深圳商报记者 李佳佳)近日,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TC 309主席凯文·布瑞尔造访深圳并参加由市市场监管局指导、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主办的“国际标准助力ESG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及相关调研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