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低能蓝光脉冲激活的可注射生物材料具有现场修复眼睛圆顶外层的巨大潜力。图片来源:渥太华大学医学院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研究人员及合作团队透露,由低能蓝光脉冲激活的可注射生物材料具有现场修复眼睛圆顶外层的巨大潜力,可用于有效重塑和增厚受损角膜组织,促进愈合和恢复。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日,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陈喆研究员团队,联合浙江大学化学系白宏震、汤谷平教授及海洋学院王楠副教授团队,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日前,材料科学顶级国际期刊《Advanced Materials》(IF:27)发表了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喆研究员团队与浙江大学化学系白宏震研究员、汤谷平教授团队和浙江大学海洋学院王楠副教授团队等多家单位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
记者25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倪勇教授、何陵辉教授研究团队结合仿贝壳珍珠层结构和剪切变硬智能材料,提出了一种综合应用性能提升的仿生复合玻璃材料。这种复合玻璃材料在保持透明度的同时,还表现出不俗的隔热性能和抗冲击性能。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先进材料》上。
编者按:“科技最前线”栏目,旨在介绍中国科学院最新的科技成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介绍最新、最前沿的科技动态,欢迎关注。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的变色仿生材料,我们特邀请研究人员对成果进行介绍。
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智能高分子材料团队研究员陈涛、肖鹏等人通过构建悬浮双层式传感结构,实现了仿生电子皮肤的触痛感知高效集成,为人机交互、智能假肢等领域的材料应用提供了新可能。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先进材料》。
2024年35U35当代科技青年图鉴35岁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个科研领域?科研带给他们最大的变化是什么?让我们走进本期U35仿生陶瓷材料能否成为新型骨科植入物?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马红石所在团队用3D打印技术探索仿生多功能材料,助力骨组织再生和肿瘤治疗。
中新网合肥1月6日电(记者 张俊)记者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中国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新型仿生可降解复合薄膜,其高强度、高阻隔性和优异的光学性能,为食品、药品等包装材料领域提供了新的选择。科研团队在实验室讨论复合薄膜的研发问题。
·除了航天航空等高科技战略领域之外,新型材料对于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同样重大。9月8日,“2024年浦江创新论坛——未来材料:交叉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专题论坛”在上海市闵行区“大零号湾”科创大厦举行。
原标题:想保暖?北极熊毛仿生保暖材料来了冬季严寒,你是不是也幻想过,如果也像北极熊那样,有一身保暖的毛皮就好了?日前,浙江大学团队通过模仿北极熊毛的结构,制备出一种封装了气凝胶的超保暖人造纤维,这种材料同时具备保暖、轻薄和耐用的特点。这项成果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期刊《科学》杂志。
12月16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入驻企业滨州简振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系列科技创新鞋服产品。该企业此次推出的品牌系列鞋服,将人工仿生软骨吸能材料与新工艺相结合,兼具舒适性和功能性,能有效地吸震、缓冲,降低足部受力,减轻疲劳感。
科技日报记者吴长锋1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工程科学学院研究团队基于仿生思想研制了一种新型高光谱变色材料。该材料能模仿落叶植被在绿色和黄色之间的变色现象,且在两种色态下均能复现植物叶片的太阳光谱反射特征。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材料领域期刊《微观》上。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刘岗研究团队与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合作,通过液态金属新技术,构建出一种形神兼备的新型仿生人工光合成膜,具有类似树叶的功能,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中新网北京10月21日电 (记者 孙自法)继成功构建出新型仿生人工光合成膜——因其具有类似树叶光合作用的功能而被形象称为“人工树叶”之后,中国科研团队最新又领衔在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取绿氢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研发出仿生图案化半导体光催化材料面板,实现可见光驱动下水的自发裂解产生化学
记者2月26日获悉,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刘岗研究团队与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合作,发明了将半导体颗粒嵌入液态金属实现规模化成膜的新技术,并构建出形神兼备的新型仿生人工光合成膜。这种新型仿生人工光合成膜具有类似树叶的功能,可实现太阳能到化学能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