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友告诉记者,竹园村过去山前山后都长有很多竹子,人们都利用竹子编织些竹篮、竹筐,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会这门手艺,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竹制品用的少了,很多人都慢慢的放弃了,竹园村也仅剩下三四个老年人会这门手艺。
与“竹”相约,共享快乐时光!常熟市海虞镇肖桥村开展“竹编篮里赞非遗”活动4月27日,常熟市海虞镇肖桥村组织20余名青少年,开展“竹编篮里赞非遗”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让青少年们深刻地感受竹编的魅力与竹子的品质。
中新网安徽新闻3月1日电 (通讯员 李晗)常言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在旌德县庙首镇里仁村,这里大部分人家都种有竹子,拥有自己的小竹林。沿着村道前行,可见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竹编”的元素,竹筐、竹篮、簸箕等……不少村民家里还摆放着一些未加工完成的竹编半成品。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广西新闻9月28日电(韦丹宇)在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三门镇洪寨村的青山绿水间,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黄翔正带领着当地的脱贫户发展竹编项目,努力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希望和活力。黄翔来到洪寨村后,便一心扑在带领村民致富的事业上。
猪耙 王蕾 摄编制竹筐 王蕾 摄从精心挑选质地坚韧、不易变形的竹子作为原料,到精准切割、刮青、破篾,再到编织成型,竹编的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老一辈手工艺人的心血与智慧,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凭借丰富的竹资源与代代相传的竹编技艺,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竹编产业已成为当地特色之一。近年来,随着政府的大力推动与匠人们的不断创新,龙胜竹编逐渐从乡野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无论是传统的竹篮、竹筐,还是如今融入现代设计的竹编屏风、瓷胎竹编,龙胜竹编产品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入更多人的生活。
■ 海南日报记者 刘宁玥自远古以来,竹子走进人类的生活,逐步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竹文化。无论是“形而下”的竹编器物、还是“形而上”的君子风范,竹在人们心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海南屯昌,竹韵生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其遍地有竹的地域风貌。
【来源:云南日报】霁雨初晴,在丽江市华坪县中心镇的一家厂房里,李兴君正和员工在案前编织竹器。只见他把竹篾分割成纤细的竹丝,手指挑、压上千次,经纬交织间,一个带着细密花纹的杯套逐渐成型。“这款产品在网上卖得很好,做这样一个杯子需要3天。”他说。
竹筐、竹篮、竹簸箕、竹背篓……这些手工竹篾制品,曾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日常用品,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竹篾制品逐渐被塑料、不锈钢制品所代替,城市生活中已经难觅它们的踪影。在南漳县九集镇石门集村,“老篾匠”汪传贤仍在用竹篾编织技艺坚守着那千百年来指尖上的人间烟火气。
中新社贵州三穗10月26日电 题:贵州三穗竹编工艺寓古于新 演绎东方之美作者 周燕玲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贵州省三穗县,竹编非遗传承人杨杜娟坐在一张摆满竹丝的桌前,只见她把一条青绿色竹丝和一条原色竹丝,巧妙地编成圈状后,中间饰以白色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