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斑马鱼、线虫等毫米级模式生物,光片成像需复杂的样品准备流程,且由于视场限制,获得全胚胎的三维数据往往需要多区域成像与拼接,一条受精后3天左右的斑马鱼整个三维成像大约需要15分钟左右,限制了该技术的成像通量。
中新网北京3月24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通讯-生物学》最新发表一篇动物学研究论文称,斑马鱼(Dania rerio)幼鱼在孵化后96小时里可以识别不同数量的黑条,这一发现表明,数学能力可能在新生斑马鱼中是与生俱来的。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和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的科研人员,开发了一套实感智能计算-控制平台。基于该平台,他们首次实现对斑马鱼全脑十万级神经元的实时监控。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杂志。
斑马鱼。资料照片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进驻中国空间站已近1个月,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有序开展。此次随航天员一同来到空间站的还有一批特殊“乘客”——4条斑马鱼。神舟十八号任务期间,4条斑马鱼将与4克金鱼藻组成小型水生生态系统,实现中国在空间培养脊椎动物方面的突破。
根据《通讯·生物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斑马鱼幼鱼在孵化后96小时里可以识别不同数量的黑色竖条。这一发现表明数字能力可能在新生斑马鱼中是与生俱来的。意大利费拉拉大学研究团队测试了新孵化的斑马鱼是否可以识别印在白色缸壁上不同数量黑色竖条的差别。幼鱼起初养在缸壁有黑色竖条图案的缸里。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近40℃的高温天里,养好一池健康活泼的鱼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何况这一池鱼儿至少有8000条……不过,在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5位饲养员和9位科研人员组成的斑马鱼模式动物研究团队,用一丝不苟的用心和无微不至的耐心,在今夏的高温天里为实验用斑马鱼群撑起了2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人们普遍认为心脏的“一举一动”均由自主神经系统掌控,该系统将大脑的指令传递给心脏。然而,瑞士和美国科学家针对斑马鱼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心脏拥有一个迷你“大脑”。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斑马鱼的心率和整体心脏功能与人类非常相似。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近日举行的中国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科学与应用进展情况介绍会上获悉,在去年(2024年)我国成功开展“太空养鱼”的基础上,今年,斑马鱼有望再次“出征”中国空间站。据了解,第二批进入中国空间站的斑马鱼预计有6条,同时还将有6克金鱼藻一同进入中国空间站。
作者:崔建林(南开大学医学院医学国际协同创新中心高级实验师)2024年11月4日,中国空间站第7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八号飞船顺利返回。其中,返回的斑马鱼培养水基和在太空中产的卵等实验材料成为“明星”。2024年4月25日,几位特殊“乘客”斑马鱼跟随3名航天员一起出发去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