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诗人 余海岁余海岁,世界著名岩土力学家,诗人,牛津大学博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现任世界百强名校英国利兹大学常务副校长。曾任英国诺丁汉大学副校长。有组诗在《诗刊》《诗选刊》《诗潮》《诗歌月刊》等刊物发表。
文学的大河流过高山平原,流过我们的心田,流过更替的四季,流向2024新岁的沃野,各大文学刊物的开年“首册”如期而至,犹如带来文学繁花日盛的消息:《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头条《在旷野里》分外醒目,柳青长篇佚作越过70个春秋走向读者;
2017年1月8日上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国商帮:承载近代中国转型之重的粤商群体》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研讨会邀请了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就该书的思想文化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以及“思辨体报告文学”体裁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钱穆,江苏无锡人,中国近现代历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20世纪50年代,在香港太平山或者石澳海边走走,会常常遇见三五人,其中有一位长者,他目光淡定从容,步履矫健,神态自然安详,眉宇间写满沧桑的同时也不乏书生的温文尔雅。
■记者 许旸《长恨歌》出版近30年后,作家王安忆再写上海《儿女风云录》;作为叶兆言体量最大、故事时间跨度最长的长篇,其小说新作《璩家花园》书写南京城南老宅院两个家庭三代人悲欣交集的人生故事;“作家中的植物学家”阿来最新散文集《去有风的旷野》,呈现了他作为博物学痴迷者的一面;长篇小
作者:徐坤杰黑格尔说:“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近日,读了《中华精神大历史:历史关键节点上的关键人物》一书,这种感受愈加强烈,甚至感动不已。作者对历史之热爱、对书写之真诚,让历史温热起来,曾经那些湮灭于历史长河和时代洪流中的光芒再一次深透地照进现实。
作者:王雪瑛2024年的时光已化成万般滋味,丰盈了我们的记忆。当代文学交织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丰厚的时代内涵,为长篇小说创作提供了宏阔的能量场域。长篇小说如何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多维度、新形态地展开?
公元前121年,惊涛骇浪般的时代变革席卷长江黄河。遥远的西陲河西走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发动了反击北方强大游牧民族匈奴的战争。河西走廊纳入汉王朝版图。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胜利,汉武帝的目光从此开始眺望遥远的西域。开发西北新获得的土地以及修筑国防工事,迅疾上升成国家战略。
在澳门的景点中,和大三巴、官也街、澳门塔等热门“选手”相比,福隆新街显得清净寂寥了几分。澳门福荣里 杨瑞/摄这是一条百年老街,不少建筑都是文物,红顶绿窗、青砖屋舍,静静安放着澳门的葡式风情和市井烟火。在福隆新街中段的一座晚清中式大宅里,澳门口述历史协会坐落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