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窜访”一词成了热门。中国语言博大精深,使用每一个词,都隐含深刻的含义。要搞清楚为什么最近针对某人要使用“窜访”,就要搞清楚这个词的前世今生。“窜访”,目前没有收入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见下图1)。在搜狗百科中,“窜访”一词的意思是“流窜式访问”。
人作为一个群体动物,生活在社会组织之中,不可避免的会与其他人发生冲突,我们肯定也在电视剧上看到过,有人因为重大冤情会敲登闻鼓,要求直接面见皇上,进店审问案情,却很少看到有人在路上拦车喊冤,其实这都是古代法律制度沿袭下来的习惯。
作者:孟国栋(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早期的刻石多带有某种象征意义或政治倾向,魏晋至南朝时期的碑禁政策更是使得刻石与日常活动较为疏离。唐代以后,刻石风气大开,上至帝王诏令,下至普通题名、游记、书札等各类文字、各种文体均可上石。刻石逐渐成为唐人日常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 胡勇在读《论语》时发现,无论是修齐治平还是接人待物,孔子常常提出三条标准。因此“三”字成为孔子表达观点的一个常用数字。譬如在谈及君子之道时,孔子就提出了三条标准:“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根据《汉语大字典》的解释“上访”就是“人民群众越过基层组织到上级机关反映问题并得到解决”,而“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
从考古工地还原唐诗创作现场:吐鲁番文书中的文学史料演讲人:朱玉麒 演讲地点:中央党校求是大讲堂 演讲时间:2023年11月朱玉麒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兼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常务理事等,研究方向为唐代典籍和西域文献整理、中外关系史研究等
民国时任松如《水经注异闻录》辑录《水经注》异闻732则,郑德坤《水经注故事抄》辑录12类505则,并评曰:“郦氏因地致详,凡魏以前故事旧文,及各地传说异闻皆可考求而得,仿佛《搜神记》之异本,《太平广记》之原形。”
【读史札记】作者:湛晓白(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书同文”是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统一的重要表征。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都认定,早在先秦时期,以中原和华北为核心统治区的华夏族群就已经基本实现书面语言的统一。
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交友,对交友甚是讲究,因而不同类型的交情都有不同的称谓。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忘年交、八拜之交、生死之交等。那么古人交友的称谓到底都有哪些呢?今天历史妞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古人交友的那些称谓。
新华社采访不分高低,公开和内部发稿渠道多样;没有不能采访的领域,只有不符合发表的稿子社领导要求《瞭望》海外版要敢于参与境外舆论的“短兵相接”,成为新华社在香港发挥舆论作用的一支生力军当时对编辑部内自行采写来自中南海的报道没有设限,能不能争取到有关中南海的采访选题,就看自己的努力文
作者:陈中钰(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字格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汉藏语诸语言中的典型语言单位,是汉藏语的一个重要特征。汉语四字格形式不仅普遍存在于成语、谚语、俗语等固化熟语单位中,在一般的短语中也十分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