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僖一棵“遮天”大树结出3000公斤西红柿、机器人替代小蜜蜂进行授粉作业、新型鱼菜共生系统让养鱼和种菜“同框”……近日,第二十五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以下简称“菜博会”)正如火如荼进行。
记者 马小杰4月10日,潍坊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潍坊现代农业“走出去”暨“寿光模式”海外输出新闻发布会。潍坊国家农综区由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政府共建,潍坊市具体组织实施,是全国首个以农业为特色的国家对外开放综合试验区。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以前我有三个蔬菜大棚,距离比较远,棚内空间小,机械化、智能化设备难以使用,一直找不到扩大种植规模的办法,没想到街道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园项目对老旧大棚集中连片推进改造,彻底解决了我的难题。
大众网记者 刘建永 潍坊报道近年来,潍坊寿光市田柳镇围绕拓展创新“三个模式”、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深入实施“双百双千”工程,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产业链、价值链、组织链“三链”协同,推动农业全链条升级增效。
数据来源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首而红”“红宝石高糖”“古硕辉煌”……每一个名字都代表一个西红柿品种。近年来,山东潍坊寿光积极创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不断完善西红柿全产业链条,推动西红柿产业智能化、标准化发展。2023年,寿光西红柿产量超过50万吨。
在潍坊寿光市稻田镇李营村,菜农李兴通过创新种植大棚芦笋,不仅实现了个人增收,还为当地特色农业发展蹚出了一条新道路。走进李兴的芦笋大棚,一垄垄芦笋笔直挺拔,长势喜人,展现出蓬勃生机。露天转棚“种黄金”,土地化身“聚宝盆”李兴与芦笋的缘分,源于一次偶然的契机。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雨水节气前后是春耕春播的关键时期,古城街道作为潍坊寿光市最早种植西红柿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街道多个村庄转型成为“番茄村”,一批批优质番茄在此“出彩”“出圈”。从育种研发到智慧种植,从标准化管理到品牌化销售,寿光正以全产业链模式书写着现代农业的“共富故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马小杰 通讯员 桑宏香在位于新疆博乐市南郊的山东寿光·博乐市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内,已投入试种的1号大棚,田垄上整齐栽种的西红柿苗长势喜人,棚内温度始终稳定在25℃左右。大棚里试种了包括普罗旺斯、圣女果、草莓西红柿等7种市面上最畅销的品种。
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19日讯 19日,记者从潍坊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三个模式”拓展创新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寿光市坚持“党建搭台,蔬菜唱戏”,发挥蔬菜全产业链优势,通过跨区域党建联建,全面推动模式、标准、技术输出,实现项目共建、人才共育、群众
大众网记者 王雪艺 潍坊报道在现代农业探索上,潍坊寿光市坚持以数字技术与设施农业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不断加快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的智慧化提升,推动“设施化”向“数字化”转变,加快形成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大众网记者 王雪艺 潍坊报道“在我们的家庭农场里,大棚智能化程度很高,智能放风机、补光灯、杀虫灯、水肥一体机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通过农场标准化种植、组织化管理、产业化加工和品牌化销售,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蔬菜质量,大幅增加了经济收益。
大众网记者 刘建永 潍坊报道近年来,潍坊寿光市田柳镇充分发挥统战优势,整合力量资源,扎实推动统一战线聚力强市建设“5+1行动”走深走实。以推进数字农业产业园项目为抓手,强化产业链、价值链、组织链“三链”协同,推动农业全链条升级增效,拓宽农民共富的新路子。
马小杰 潍坊报道 通讯员 桑宏香每年,至少900万吨蔬菜从潍坊寿光走向全国各地,摆上十几亿人的餐桌;作为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寿光蔬菜种植面积达60万亩,年产值110亿元,年交易额200亿元,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种业崛起,自主研发并获得植物新品种权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