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22日报道美国《发现》杂志网站11月1日刊登题为《娱乐性恐惧的科学原理——为什么我们喜欢恐怖片和其他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的文章,作者是亚历克斯·奥兰多,内容编译如下:也许你会躺在沙发上,惊恐地抓着沙发扶手——但依然目不转睛地看着弗雷迪·克鲁格在美国恐怖电影《猛鬼街
文 | 荆山春节期间,亲友聚会频繁,时常会出现这样有意思的场景:某位亲友兴致一来,顺口诌几句打油诗,押韵上口、通俗易懂,一下子就惹得大家哄堂大笑,还纷纷称赞,既活跃了气氛,又为聚会增添了文化气息。那么,该如何理解这种聚会场合的即兴打油诗现象呢?接下来,我将谈谈个人的看法。
□饶汉纹(湖南科技大学)“语言就是一架展延机,永远拉长感情”。在网络生态日益繁荣的现代社会,依托各种文学母体而兴起的“××文学”狂潮层出不穷。对此,有人欢喜有人愁。而我认为,新时代的语言生态,一定程度上使原本游走于大众边缘的严肃文学重回创作视野,这是值得高兴的事。
中国网3月29日讯农业农村部2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谈及长江存在的“垂钓涉嫌变相生产性捕捞”现象,农业农村部长江办主任马毅表示,将打击利用或变相利用垂钓捕捞生产行为,加快推进《渔业法》《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管理规定》等制修订,积极推动各地制定垂钓管理办法,将休闲性、娱乐性垂钓行为纳入监
诺贝尔本人就是科学家,何尝不知道数学为一切自然科学的根基,他只是考虑,应把这个奖颁给在实际应用上可以造福于人类的杰出人物,用现在的流行说法,叫做“让科学转化为生产力”,而数学毕竟太过抽象了。娱乐时代,什么事都可以成为“剧情”。诺奖的剧本无需刻意设计编排,在戏剧噱头方面,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诺奖的“剧情”如期拉开帷幕,这是一段全球聚焦、令人亢奋的忙碌日子,评选机构要在全球范围内,完成包括文学、经济学、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在内的候选人推荐,通常在一千至两千人之间,集结起来超过正规军一个团的兵力。
“修勾”“集美”“人间清醒”……从网络到现实,你方造梗抛梗,我即传梗接梗,大家玩得不亦乐乎。与此同时,很多人感到懵圈:明明是汉字,为啥看不懂?上网一搜意思,又不免纳闷:为啥就不能“有话好好说”?网言网语造成语言异化还是提高了表达效率?互联网时代,语言的纯粹性还需不需要坚守?
如今,网络黑话、烂梗在中小学生中的渗透已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地步余谷是广东省惠州市一所镇小四年级的语文老师,最近,她对学生们过度使用网络热梗的现象十分烦恼。好几次她讲解知识点,都遇到有学生在底下故意喊“好炸裂!”。
在古代,青楼、怡红院盛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严厉打击、禁止嫖娼的行为,可有些国家竟然将嫖娼合法化。许多人表示非常不理解,明明行业的存在可以一定程度上,拉动国家的GDP,有些国家合法化,中国却不行?
中国人喜爱“看热闹”,其作为一种传播现象,含义上经历了怎样的流变?它对我国的新闻传播有何影响?管理层等相关方面该如何应对?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论述。什么是“看热闹”“看热闹”作为一种传播现象,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的市集与庙会。
《周处除三害》官方剧照。 台湾网友在直播聊天室讨论剧情。 台湾电视台《甄嬛传》直播宣传海报。 台湾综艺节目成为不少人的“电子榨菜”。 日前,一部融合“黑色幽默、港式黑帮、文艺怪诞元素”的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在大陆爆火。
流行与嬗变:网络热词的传播与表达(唐 晶、吴 瑕)作者之一/唐 晶无论是 2019 年“打工人”调侃的“996”,还是 2020 年新冠疫情期间的“逆行者”所诠释的“生命至 上”,抑或是 2021 年社会各界掀起的话题讨论“元宇宙”,以及 2022 年引发网友热议的“雪糕刺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