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以说是很多寒门学子的终身奋斗目标。在大众眼中,读书比其他任何职业都高贵。相反,与之对应的则是下田种地。农民和将相,一直属于两个完全对立的阶级,前者遭人鄙夷,后者惹人羡慕。毕竟在这个社会,有谁不想升官发财呢?石嫣是一个特例。
图为王岩。王岩供图 中新网赤峰8月11日电题:内蒙古“80后”农学女博士:做农业环保“守护人”作者奥蓝进入8月中旬,内蒙古陆续迎来丰收季。在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王岩正在跟伙伴们一起调查桔梗、北沙参的生长情况。这是他们团队今年启动的新项目——中蒙药材专用肥料研发项目。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整地、划片、播种……进入3月,农学女博士黎芳和小伙伴们正在张家界市慈利县东岳观镇阳凤坪村的大豆玉米种植基地辛勤耕耘,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作新一轮的准备。黎芳是慈利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也是慈利县农学博士团队服务站的负责人。
今日女报/凤网记者 唐天喜整地、划片、播种……进入3月,农学女博士黎芳和小伙伴们正在张家界市慈利县东岳观镇阳凤坪村的大豆玉米种植基地辛勤耕耘,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验作新一轮的准备。黎芳是慈利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也是慈利县农学博士团队服务站的负责人。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烟台融媒中心特推出“她说——致敬烟台女性力量”专题报道,日前,记者相继走近烟台部分精英女性,聆听她们对于女性力量与特质的解读,展示优秀女性风采,致敬她力量,弘扬正能量,为女同胞们送上节日祝福!
科技日报记者 刘艳在石嫣的身上,有着看似矛盾的两种标签。她的职业是农民,形象通常很质朴,素颜,总是扎着低马尾,在蔬菜大棚里来回忙碌。她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博士、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读书期间,她还曾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地升农场实习。
原标题:农学博士和她的“蔬”光宝盒包头日报记者 张海芳 通讯员 刘飞宇在春日的晨曦中,一位身着白色实验服的女子宛如一朵白玫瑰,婉约清雅。她站在实验室的窗前,眼神坚定而炽热。她就是张彤,一位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的探索者。
4月28日,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名单揭晓,山东农业大学段巧红榜上有名。段巧红,1977年5月出生,河北邯郸人,博士学位,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石嫣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别人的留学都是去名校、去大城市,她却申请成为国内第一位公费去美国务农的学生。回国后,她每天劳作在蔬菜大棚和鸡舍、猪圈之间,与村里的农民打成一片。高学历的她为什么要这样做?
湖北武汉,因女儿患川崎病,3天收两份病危通知书,海归女博士岳文雯回到家乡当农民,用弹钢琴的手来种地,为女儿种出健康安全的蔬菜。她包下700亩菜地,从零开始学种植,如今她的蔬菜基地获得27项发明专利,全年能产出168种应季有机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