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2月21日报道,智利阿塔卡马沙漠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地方,在某些方面,它看起来很像火星。但是,即使在极度干旱的地区,也不是没有生命的。研究人员利用最先进的设备探测沙漠中的岩石,发现了一种有趣的微生物混合体的脱氧核糖核酸(DNA)片段。
以信息时代的后见之明回望人类演化,我们的文明史,其实也是一部数据史。在全球80亿人平均每人每天产生高达1.5GB数据的今天,“数据怎么存、存在哪里好”的问题,日益凸显。要一块多大的“硬盘”,才能装下我们不断延长的文明史?答案可能在生命最基础的单元之中。对,就是DNA。
德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拥有两套DNA的动物,于是有人开始惊呼:生物学不存在了!这是我近日看到的一个消息,德国美因茨约翰内斯古腾堡大学的研究人员4月6日在著名期刊《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解开了一个长达15年的昆虫遗传学之谜,揭示了一种在科学上迄今未知的繁殖方式。
来源:科技日报科技日报北京2月21日电 (记者冯卫东)据《自然·通讯》日前报道,英国研究人员拍摄了有史以来最高分辨率的单个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图像,揭示了DNA在细胞内塞满并扭曲时可能具有令人惊讶的活性。这项新研究或有助于加速新基因疗法的发展。
这是一个关于母系传承的故事。2000年,日本女星天海佑希通过线粒体DNA溯源技术,竟意外找到了一位与自己万年前同宗族的在西藏牧羊的“姐妹”。更不可思议的是,科学家还通过这项技术,帮两人找到了万年前同宗族的远古“母亲”。
“昨晚开始,他一直在做DNA实验对着老师的视频重新一遍一遍地做。”8月11日,一名小记者家长向新京报小记者项目组反馈了孩子晚上的表现。家长口中的DNA实验是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科学家刘颖现场演示的提取香蕉DNA实验。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自20世纪60年代起,DNA分子因其高存储密度、高稳定性和易复制等特点,逐渐步入大众视野,成为未来存储技术的新希望。
人类对于基因的深入研究,也让人类更加了解生命本源的同时拥有了改造生命的能力。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基因”越发开始影响普罗大众的生活,不论是有关食品安全的“转基因”,还是“基因编辑婴儿”等等与基因相关的事件的发生都在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
——从GPT-4切入漫谈DNA可能是储藏信息的最佳媒介文/陈思进距离ChatGPT3.5开放API没多久,这次GPT-4又来了!造成的轰动更加引人瞩目。因为GPT4能处理更多的数据,生成更长、更复杂、更连贯、更准确、更多样化和更有创造力的文本。
近日,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张建福研究员、谢华安院士团队,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植物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了题为《水稻基于多重基因组编辑的快速定向改良复杂性状》的研究论文。该成果不仅建立了适应水稻品种改良需求的快速育种体系和模型,也为研究复杂性状的调控网络提供了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