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2月7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刘轶轩)“在帮助老人进行身体康复的同时,我感觉自己也被治愈了。”近日,在深圳市养老护理院慈善助养感恩之夜,康复教练郑凯讲述了自己参与助老公益的心路历程。对深圳市养老护理院的许多长者来说,郑凯是一位特别的朋友。
极目新闻记者 郑晶晶通讯员 章晟11月11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先生,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成功捐献了151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生命的种子”将用来挽救华西地区一名年仅6岁的血液病患儿。他也成为湖北第680例、中华骨髓库第1882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吕医生,孩子复学了,太谢谢您了......”一位青少年患者的家长激动地在东营市中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专家门诊对吕少华医生说,还送来一封孩子亲手写的感谢信。这故事背后,是心身与睡眠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吕少华和护理团队系统、规范且温馨的医疗护理服务。
来源:【春城晚报-开屏新闻】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一声“妈妈”,小小身躯爆发大力量。儿子突发脑溢血瘫痪多年,小个子妈妈自制康复器,穿上“高跟鞋”垫起身体,再将个高无法行走的儿子绑在背上往前练习走路……画面让人泪目。“小时候教你走路,现在再教你一次!
大众卫生报全媒体记者 张丽 通讯员 赵思佳 童泳清1月15日,在湖南省康复医院康复诊疗中心的荣誉墙上,新添了一面锦旗,上面赫然写着“妙手仁心,康复有道”。这面锦旗背后,承载着患者旷女士与医护人员之间一段温暖有爱的康复故事。
从检查出疑似肿瘤到顺利手术,到如今回归健康、回归正常生活,市民尹女士心里充满感恩。9月26日,她带着锦旗来到帮助她重获新生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以下简称“山一大一附院”),向给她手术的医院院长、知名胸外科专家田辉教授表达感谢。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8月17日讯(通讯员 刘林 彭璐)患者送医生一面锦旗,一面锦旗就是一个故事。这些故事背后,藏着患者对医生们的感恩和信任,藏着医生的仁心和仁术,更藏着对患者康复后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有孤独症的孩子往往自闭刻板,无法与人社交。23年前,在吉林通化,郑红丽的儿子洋洋确诊患有孤独症。郑红丽说,确诊的那一刻,她不想做郑红丽了,她要陪着儿子一起康复,一起成长。现在的郑红丽,是通化“心语残疾人庇护中心”的创办人。
阳光讯(记者 张伟 通讯员 张璐)“感谢二院医护人员!感谢宝鸡这座有爱的城市。”近日,出差在外的61岁山东汉子丁先生(化名),在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经历了从突患急症肢体软瘫无法移动到一步步恢复正常行走的18天难忘的康复之旅。丁先生因工作需要,常年在外奔波,宝鸡是他经常出差的地方。
一清早,96岁的孙老伯双手握着锦旗,笑容满面地走进奉贤区古华医院康复科,将这份沉甸甸的心意递给康复科主任徐杰:“徐主任,我现在能自己独立行走了,这离不开你们的功劳。”锦旗上面写着“待病人和气认真,手法确当,疗效显著。”老伯说:“这上面的每个字,都是我自己心里想的。
春节期间《哪吒2》热映,小哪吒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传递给无数人坚韧、勇敢的力量。湖南21岁的钟浩彬同样不认命、不服输,患有先天性脑瘫的他,在妈妈和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坚持康复,凭借一腔坚韧与勇敢,逐步掌握独立进食、书写等基础生活技能。
“今天状态不错,我们学习一下识物。”康复教师田园从旁边教具柜上拿起一摞带有图片和文字的卡片,教学生“明明”耐心地辨认卡片上的各种小动物。田园任职的课堂上没有上、下课铃声,也没有学生们在操场上活蹦乱跳的场景。
三湘都市报3月11日讯(文/视频 全媒体记者 高煜棋 通讯员 乔木 曾琦 曹璇绚)“您不仅给了我健康的身体,更在我心中种下医学的种子。”3月11日,一封跨越24年的特别来信和锦旗,送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交到雷凯波、胡庆华医生手中。
初春的湫水河畔,晨雾缭绕的村落里,临县冯家会的乡村医生冯卫明提着急救药箱,挨家挨户上门巡诊。今年47岁的他,用脚步丈量着冯家会村的每一寸土地。泥泞的小路,漆黑的夜里,村民一个电话,穿上衣服,拿上包,推门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