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今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推出AI文物微短剧《吴王夫差青铜剑》,以剑为第一人称展开叙事,将铭文内容和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娓娓道来,生动再现了夫差的戎马生涯。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中国国家博物馆:用文物讲好文化故事110多年历史,143万件藏品,中国国家博物馆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为国护史、为国藏史、为国弘史是国家博物馆的重要使命。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历史文化艺术殿堂,探寻它如何用文物讲好中国文化的故事。
光明日报记者 李韵 王笑妃110多年历史,143万件藏品,中国国家博物馆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为国护史、为国藏史、为国弘史是国家博物馆的重要使命。近日,记者走进这座历史文化艺术殿堂,探寻它如何用文物讲好中国文化的故事。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安绮】由中宣部牵头,教育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等八部委联合统筹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从2020年11月开始实施。2021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首批古文字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单位。
新民晚报讯(记者姜燕)近日,国家博物馆原创系列文物活化短视频《“艾”看文物》在国博全媒体矩阵正式上线。这一系列视频以数字化手段使文物“活”起来,让观众在虚拟数智员工艾雯雯的带领下,“突破”时空限制,与“活起来”的文物对话,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升文化自信。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有文化工作室】由中宣部牵头,教育部、文旅部、国家文物局等八部委联合统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从2020年11月开始实施。2021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首批古文字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单位。
【来源:人民邮电报】想象一下,你坐在家中,就能瞬间“穿越”至博物馆展厅,近距离领略秦汉的辉煌,与千年文物“面对面”交流……2025年1月1日,中国联通助力国家博物馆打造的“中华文明云展”(二期)正式上线与观众见面,让“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奇幻旅程成为现实。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文化综合报道】“我是吴王夫差青铜剑,集吴国工匠智慧之所成,隆脊有棱、剑锷锋利……见证了一代君王的辉煌与陨落”。旁白响起,AI文物微短剧让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吴王夫差”青铜剑从历史中醒来,讲述一段尘封的故事。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件文物都是时间的见证者,它们穿越时空将珍贵的文化脉络缓缓道来。博物馆,不仅要将这些历史的遗珍细心保存,更要通过展览展陈,让每一位观众领略文化瑰宝背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新华社北京4月18日电(记者罗鑫)“这幅被劫掠至国外、后又毁于战争的壁画珍品如今虽已不复存在,但研究人员运用数字技术手段重现了它的风采。”随着志愿者讲解员手指的方向,观众们纷纷看向头顶装置上的精美彩画,其造型灵感来源于克孜尔石窟的菱形格构图。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2月2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通过AI(人工智能)换脸而来的图片怎么鉴别真假,在天上工作的移动通信卫星长啥样,5G技术如何赋能智能制造……这一系列与网络通信有关的问题,都能在“网络发展新图景成就展”现场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