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 近来,人工智能在文史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屡屡引人关注。从识读古文字到标点古籍,从拼合破碎文物到解析诗词,人工智能虽然尚未“大显身手”,但已经“牛刀小试”,为文史研究带来许多新的可能。在信息存储、信息处理方面,人工智能具有显著优势,这将有助于提升文史研究的效率。
刘德华直播间里“华仔”卖力带货,雷军的“声音”热情推荐理财产品……这些以假乱真的画面,就像AI技术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名人“被代言”只是揭开了乱象的冰山一角。AI换脸,虽然近期才频繁走入公众视野,但在文学影视作品中早有体现。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文学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神经末梢。在文学的世界里,一代年轻人的精神如何安放?阅读如何连接自我与想象的共同体?这是青年文学评论家杨庆祥多年来不断思考的人生命题。近日,杨庆祥最新文学随笔集《一种模仿的精神生活》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樊禹杉近期,随着众多AI的出现,社交平台上“AI占卜”也进入部分网民的视线。当用户输入特定的“指令”,即可生成包含事业、姻缘、财富的全方位“人生说明书”。乍看,这种融合科技与玄学的跨界玩法既富有娱乐精神,又为传统文化披上了赛博新衣。
今年的春节档电影创下历史新高,大家纷纷在社交媒体分享观影感受。我在微信群和朋友圈看到了好几篇AI影评,观点鲜明,批评犀利,颇有惊艳之感。AI写影评最早可追溯到2023年威尼斯电影节,当时便引发了艺术评论界的震动。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用对教育现代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需要与时俱进地培育更多专家型、治理型、智慧型人才。首先,人工智能挑战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导的传统教育模式,更为注重培育具有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专家型人才。
Sora是美国OpenAI公司继基于文字的GPT系列、基于图像的DALL·E之后,以视频为核心的虚拟生成技术。它能够根据一段文本生成长达60秒的视频,且逼真程度不逊色于真人实拍,给业界带来了不小的震撼。人工智能之所以越来越强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巨大的运算能力。
在2024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上,45款机器人、超100个大模型颇为引人关注。未来10年,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将在应用层面创造更多价值,并对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现在的存在感是否会有所降低?身边有些朋友原本不善言辞,如今却能“出口成章”,在微信群里讨论某个话题时,洋洋洒洒打出上千字也不在话下。一问之下,原来是拜AI(人工智能)所赐。依靠某些AI软件,只需输入一个主题或关键词,就能自动生成一篇长文。用时多少?不到一分钟。
□李豪飞你曾经是否有过这种经历?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或学习,站在回家的地铁上,疲惫地打开手机,本想用轻松的视频让自己短暂放松一下,却突然发现家庭群里,父亲转发了小众公众号的“励志鸡汤”,母亲转发了不知名视频号的“养生知识”……看到两个显眼的“提到了你”,是不是感觉“天都要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