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总理赫鲁晓夫对洲际弹道导弹表现出强烈偏爱,并为此不惜取消许多飞机项目,但随着50年代末60年代初北美XB-70“女武神”轰炸机项目的上马,有力说服了克里姆林宫:苏联也应该拥有自己的三倍音速轰炸机。
苏联轰炸机系列上一篇:空中涡浆巨兽,老骥伏枥的北极“熊”——图95战略轰炸机提起苏/俄的战略轰炸机,往往是图波列夫一家独大,而提到苏霍伊,人们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恐怕是那些经典的战斗机和攻击机,比如大名鼎鼎的苏27系列战斗机就是苏霍伊设计局的得意之作。殊不知,苏霍伊设计局也曾设计过一
1967年11月28日,苏联部长会议发布了一项关于研制新型多用途远程战略飞机的决议, 要求航空工业部设计和制造具备极高飞行数据的战略飞机,如:巡航高度超过18000米、飞行速度达到3200~3500公里/小时、航程在11000~18000公里之间,高空亚音速航程16000~18000公里,低空亚音速航程11000~13000公里。
然而反对没有鸟用,老苏军方在进一步论证之后直接提出了对新战机的各种详细要求:飞机起飞重量100~120吨,飞行速度3 000~5 200千米/小时,飞行高度22 000~24 000米,航程6 000 千米。
苏霍伊的磨刀石,俄罗斯的空中怪物,鲜为人知的T-4轰炸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今天,轰炸机始终伴随着人类战争的发展,无论是联合作战还是独立作战它都有着抢眼的表现,如今更是"三位一体"核打击的战略组成部分,重要的战略震慑空中力量。
苏联在上个世纪60年代研制了高空性能非常出色的米格25,但实质上米格25的高空飞行性能和SR71黑鸟有一定的差距,这不是说苏联的飞机不够优秀,因为米格25毕竟是一种既拥有截击机型号也拥有侦察机型号的飞机,而且研发成本要比美国低了不少,只能说两者各有优势。
伊尔-4是苏联在二战时的主力中型轰炸机。DB-3原型机的开发最早称为TsKB-26,部分机身与驾驶舱设计引用自TsKB-13,新的机翼使用钢管焊接而成的U型梁,不过在原型机制造的同时部分工程师转移到TsKB-30的建造上,这款飞机采用全新机身设计,但保留了TsKB-26的钢管焊接主翼设计,虽然这种设计使得制造工时增加,但是确保了机体强度,TsKB-30随后更名为DB-3并于1936年开始量产,直到1939年停产为止共生产了1528架。
轰炸机作为一种可以从高空对地面、水面投掷大量航空炸弹的军用飞机自诞生以来就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注意,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风云突变的世界局势导致很多军事强国加大了对这种飞机的投入,也使得欧洲范围内掀起了一股轰炸机发展领域的浪潮。
苏式轰炸机系列上一篇:造价堪比同等重量黄金,红色超音速巨兽——苏霍伊T-4轰炸机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以东30公里左右有一个名为莫尼诺的小镇,那里坐落着欧亚大陆最大的航空博物馆—俄罗斯莫尼诺航空博物馆,这是一个让无数军迷和航空迷魂牵梦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