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主议定程序的立法目的在于维护集体成员的权益,避免个别人发包土地损害集体利益,是保护多数村民对农村土地之权利客体进行有效支配和控制的机制,那么未经民主议定程序签订的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是否有效呢?-网络图案情简介被告系原告村集体家庭承包经营户。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民主议定程序的立法目的在于维护集体成员的权益,避免个别人发包土地损害集体利益,是保护多数村民对农村土地之权利客体进行有效支配和控制的机制,属于作为发包人的村集体内部的管理程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征地拆迁和旧城改造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农村集体资产也日益壮大,这对于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无疑大有裨益,但如何有效保持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维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合法权益,司法实践中并未达成共识,因而形成法律真空,且这一领域易滋生权钱交易,成为腐败的温床,笔者拟就此发表自己的管窥之见。
光明网北京1月23日电(记者 孙满桃)最高人民法院今日对外发布9个涉农民事典型案例。记者注意到,案例2某村民委员会与于某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认纠纷案,人民法院依法认定朱某某未经民主议定程序擅自以村委会名义对外发包土地行为无效。
《民法典》第153条规定了强制性规范和公序良俗条款的适用规则。在适用强制性规范时,应当综合评判强制性规范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避免片面适用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对于法律和行政法规以外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影响,应当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判断,不能一概否定其适用。
6月14日,最高法召开新闻发布会 ,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森林资源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配套典型案例,该批案例体现了人民法院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作用,对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法律适用规则的有益探索及经验总结,涉及长江防护林保护、黑土区周边荒山治理、森林火灾防治、绿色金融等多方面内容。
6月14日,最高法召开《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森林资源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配套典型案例发布会,《解释》已于2022年4月25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69次会议通过,于今日正式发布。
中新网1月23日电 据最高人民法院网微信公众号消息,为进一步发挥司法服务保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职能作用,助力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最高人民法院从全国法院报送的涉农民事典型案例中选取9个案例,向社会公布。此次发布的案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