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李鸿章每次获得重大战役胜利都是靠洋人去打仗,他的军事战术就是,自己捞钱洋人打仗。常胜军不仅有清朝廷拨付的饷银,还接受洋人、地主们的资助,仅凭他们的军事装备就领先太平军不止一等,他们有12门24磅以上的榴弹炮、18门山炮,而且还有组建了突袭部队、狙击部队等。
晚清政坛,风云激荡,各方势力角逐,留下了无数耐人寻味的历史故事,其中,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恩怨纠葛,可谓是晚清政坛上的一段传奇,在这段传奇中,还有一位名叫李秉衡的人物,他并非历史舞台的中心,却在关键时刻,以其正直和勇气,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李秉衡,字鉴堂,安徽合肥人,比李鸿章小14岁,却在仕途上与这位晚清重臣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治九年,年仅40岁的李秉衡被任命为直隶省顺天府通州知州,而此时的李鸿章,正是权倾朝野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初入仕途的李秉衡,怀着满腔抱负,来到这京畿重地,他深知通州的重要性,不敢有丝毫懈怠,勤勉尽责,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污吏,推行新政,使得通州的社会风气为之一新,百姓交口称赞。
第10章 权力问题:人事与制度 第10章 权力问题:人事与制度 清政府对西方军事力量的回应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先是鸦片战争后短暂的活跃,之后是19世纪50年代停滞的排外主义;1860年充满希望的革新之后,又迎来了19世纪70和80年代的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仿佛一道魔咒,萦绕在历史的天空中,久久不散,有人说这是枭雄的豪言壮语,有人说这是冷酷无情的铁证,但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历史的细节,聚焦在“苏州杀降”这桩历史公案上时,或许会对这句话,对说这句话的人,产生新的理解。
李鸿章为了转移注意力,也为了在言语上盖过俾斯麦,李鸿章将自己昔日的战功和过往讲述给了俾斯麦听,但是令李鸿章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俾斯麦全程听完之后,不为所动,而是嘴角上扬,微微一笑,不屑的说道:中堂大人,我俾斯麦一生从来不以杀降作为炫耀的资本。
自太平天国起事之后,满清朝廷根本无力家剿灭,这关键在于八旗与绿营已经彻底糜烂,在这种情况下,满清不得不让地方自办团练镇压太平军,满清虽然知道如此一定会形成地方割据,造成尾大不掉之势,但没有办法,虽然是饮鸩止渴,可火烧眉毛先顾眼,只能这样了。
淮军”是1862年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汉人军队,因为兵员及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故称“淮军”。淮军成立后,先是在上海附近对抗太平军,继配合湘军在苏、浙等地进攻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灭亡后,湘军被清廷裁撤,兵力大减,淮军由此成为了晚清最重要的一支军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