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海鮣号”水下装备智能清洗机器人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长期行驶在海上的远洋船舶,由于海水浸泡,水下部分的船体表面会附有贝类、藻类生物或生出锈斑,不仅会严重影响船舶的航行速度和使用寿命,还会增加油耗。世界各国每年因海洋附着生物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过百亿美元。
近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商用水下智能清洗机器人“海若01”在山东港口青岛港正式投入商用。具有高效、安全、节能、环保、可视等五大优势,每小时的清洗效率最高可以达到2800平方米,是人工清洗速度的30倍,可在船舶靠港或锚地短暂停留期间完成清洗和检测。
相对于传统清洗方式,水下智能清洗机器人置入水中后,只需通过遥控器操控,就能让它以喷气的方式清洗船底,完全不伤船漆,具有高效、安全、节能、环保、可视等五大优势,每小时的清洗效率最高可以达到2800平方米,是人工清洗速度的30倍。
5月22日上午,2021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广西活动暨第三十届广西科技活动周·广西创新驱动发展成就展(以下简称“两周一展”),在会展中心正式开幕。活动现场,设置了创新合作成果等8大展区。现场展出既有“高大上”的展出,如水下清洗机器人、仿生机器狗等,也有接地气的科普介绍。
大众网记者 朱晓娟 万嵩 通讯员 刘秀杰 青岛报道得益于养殖技术突破、养殖品种开拓,“海上粮仓”不仅丰富了餐桌,更推动了海洋高质量发展。其中,深远海渔业装备也在不断进行“升级改造”,广泛应用于养殖、观测、检测、捕捞等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