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山顶的风是什么味道,那些没出发的人永远不知道答案。你手机里存了365条健身视频,但衣柜里的运动服还没拆吊牌;你收藏了上百本电子书,可点开进度条永远停在第一章。人和梦想之间最远的距离,不是十年二十年,而是“总有一天”这四个字。见过凌晨四点的写字楼吗?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据作家布宁回忆,契诃夫在一次谈话中说到,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应删掉,那些地方正是作家喜欢撒谎的地方。契诃夫的作品始终遵循一个原则:单纯、简洁、含蓄。他很欣赏小学生对海的形容,就两个字:海大。可是,托尔斯泰却说,契诃夫没有明确的世界观。
在你生活的日常之外,还有一种可能性,其实这种可能性,经常是在夜里自己的梦中实现。所以我说写作不一定非用纸和笔, 一个人如果有想像力,对现实觉得有荒诞感,觉得有些想法,在这之外还有些有意思的可能性,那对于这个人来说,就是写作行为了。
1944年12月30日,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与世长辞。他是唯一一个被世人称为“世界良心”的文学巨匠。身处战火纷飞的年代,所有人都在高谈阔论,谈政治、说局势。唯独他,始终把目光瞄准在最底层的普通人身上。他用一支笔,写尽了这些人生活中的苦与难,诉说着人该如何过好这一生。
3月19日晚,经济学教授朱嘉明和哲学教授何怀宏在单向空间·大悦城店,结合《亚当·斯密传:现代经济学之父的思想》这本书,畅谈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易被误解的世界里,我们为什么需要了解亚当·斯密的思想,以及如何借鉴斯密的思想以应对这个人人焦虑的时代。
罗曼·罗兰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也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他的名字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很陌生的存在,倘若有些许的陌生,那他的《名人传》也会提高我们对这个名字的熟悉度。
行吟者的情怀——心安归处是故乡——读姚茂椿散文集《和吟声声》文/梁迎春念兹在兹,惟桑惟梓。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侗乡作家,讲述侗乡故事,传播侗乡文化,也许是对这片故土最好的报答。而某种意义上,我们的阅读,是对作者丰富灵魂的致敬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