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教授(右)向樊锦诗行礼表示致敬。 樊锦诗来了!当86岁的她拄着拐杖,在易中天的搀扶下,出现在厦门大学科艺中心报告厅时,现场掌声雷动。 樊锦诗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将大半辈子的光阴献给了大漠上的敦煌石窟,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现身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为神十九乘组送行。从敦煌到酒泉只有几百公里,从飞天到飞天却是千年梦。文明的守护者与科技的逐梦人,在这一刻相互致意。(来源:新华网)千年莫高窟,千年飞天梦。
十几岁时,她跟随父亲从生活优渥的法国来到漫天黄沙的敦煌一碗面、一碗盐和一碗醋是迎接她的第一顿饭大漠荒烟中莫高窟里那些美妙的壁画日日与她为伴也成为她一生守护的事业如今,已经94岁高龄的她仍在不遗余力地讲述敦煌的故事走进“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看这位从莫高窟沙漠中走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一生择一事,一事守一生。樊锦诗与黄沙相伴60年,默默守护着茫茫大漠里的莫高窟,为敦煌莫高窟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重大贡献。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出版社】,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深圳报道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在文化遗产不断受到重视的当下,人们该如何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资源,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生机呢?
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讲述了敦煌守护者、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数十年如一日的敦煌保护和研究事业,展现其义无反顾的精神品质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对不同时期“接力”守护敦煌的人物群像也有细腻刻画,讴歌了一代代敦煌人坚守理想、接续奋斗的崇高情怀。
011931年,常沙娜出生在法国索恩河(saone)畔的里昂,父亲常书鸿据谐音给她取了名字:沙娜。常书鸿出生于杭州,1927年,他携妻陈芝秀自费赴法学习油画,留学生活虽清苦,但并不缺乏幸福。沙娜是他们生活里新开的紫菀花,使他们的眉眼染满了喜色。
新年的第一天,不知你身处何地,是否正与家人欢聚?回家是中国人奔波了一年的期盼,回归家的港湾也早已成为过年的习俗。然而,“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在这个阖家团圆的节日却选择留在敦煌莫高窟,她说:“直到现在,我每年过年都愿意在敦煌,只有在敦煌才觉得有回家的感觉。